二刘三孔萧条久,直至君家擅俊声。
挥麈旧曾参宿老,吹篪蚤合和诸兄。
怪来度度观诗好,闻说人人有集行。
欲荐子虚无气力,津亭折柳若为情。
猜你喜欢
李白当年谪夜旔,中原不复汉文章。纳官赎罪何人在,壮士悲歌泪两行。
霜蹄轻捷快晴光,古寺时耽野趣长。乘兴不知沙径永,题诗人在水云乡。
江北流民七十口,三十馀年在江表。朋凶结恶四百馀,白刃差差历村保。
崩腾所向如投空,白昼攫金都市中。顷由南昌入丰邑,反赂守者为先容。
长官坐堂寇入室,妻子莫逃况金帛。岂无乡民敢相敌,长官一挥翻辟易。
临江贰守廉且武,手缚其渠散其伍。岂惟乡民得按堵,邻境闻之皆鼓舞。
其渠在狱伍四归,天府上功民俗熙。乃知一念敬厥职,万事至难皆可为。
人民社稷我所有,安得坐视如鸡狗。人在鸡狗犹爱之,民社岂在鸡狗后,请君看取临江守。
八尺湘帘日夜垂,沉香烧尽理娥眉。世人不复怜颜色,欲乞黄金赂画师。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zì)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shāng),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的悲歌。
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燕赵儿郎也伤愁,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参考资料:
1、赵崇祚编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
2、邱美琼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
3、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洛阳:最早为东周都城,此后后汉、西晋、北魏、隋等朝均建都于此。唐时为东都。恣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争”。
离觞:饯别之酒。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平原年少: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这时有人要远行,朋友们都聚集在桥上为他送别。“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按照古人风俗,送别要折杨柳以相赠,用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
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这里借指送别之处。一旦离开洛阳,又是那样的牵肠挂肚。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换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外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温庭筠这首词虽然格调也不高,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别具一种阳刚之美。
巍然山骨自天成,上与穹苍斗极平。
安得衲衣烧柏子,不闻山下是非声。
汉宫深锁千蛾眉,妒宠争妍君不知。
昭君自恃色殊众,画师忍为黄金欺。
当时望幸君不顾,泪湿花枝怨无主。
一朝按图聘绝域,慷慨尊前为君去。
萧萧车骑如流水,惨澹风沙千万里。
昔年公主嫁乌孙,妾身况是良家子。
自嗟薄命无归路,弱质安能事强主。
可怜宫锦换氊裘,忍变故音作新语。
马上琵琶送将远,行路闻之亦凄断。
寄书空怀雁南飞,只有怨歌传入汉。
汉家失计何所获,羽林射士空头白。
白璧骏马无时无,倾国倾城难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