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军中日募兵,万夫鱼贯列行营。
悬金都市招徕广,立的辕门去取精。
二石开弓犹恨少,双重补铠尚嫌轻。
伍符今属他人手,历历空能记姓名。
猜你喜欢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谡谡松下风,霭霭陇上云。
聊将窃比我,不堪持寄君。
半生寓轩冕,一笑当琴樽。
良辰饮文字,晤语无由醺。
我有凤鸣枝,背作蛇蚹纹。
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
当呼玉涧手,一洗羯鼓昏。
请歌南风曲,犹作虞书浑。
翩翩五马拥朱轓,远驻旌旗岭海间。不以专城居虎竹,谁当西顾慰天颜。
讼庭落叶知秋早,阶树啼乌见吏閒。旦晚颍川先奏捷,大廷车剑为君颁。
世苦多岐路,君知梦觉关。斲轮欣自悟,游刃得馀閒。
无欲观常妙,明心见所还。指南端有赖,末学可晞颜。
金石交,金不可折,石不可磨。泉南二子重义如山河,金石虽坚无以过。
泉南之山若砺而嵯峨,泉南之水若带而委蛇。念昔髫鬌,约为兄弟,信誓旦旦,生死靡有他。
义士各有母,二母相好,母视其子,子视其母,恩义弗少差。
岁时具酒食,更相为寿乐且和。一出一或处,或同凌风之舸,万里行鳄波。
南贾真蜡与阇婆,东极三韩及暹罗。归来分金弗私有,况彼义让情尤多。
呜呼一斗粟,一尺布,淮南至今民尚哦。呜呼时之人,兄弟相虐朋友为雠奈尔何!
金石之交古来有,二子之义义甚都。可以敦薄俗,激贪夫。
鹡鸰为尔咏,伐木为尔歌,泉南移家来此娄之阿。
比邻相接,辅车相依,二母发已皤。石可泐,金可磨,人心天理无时无。
猗嗟二子之义,可以为世模。岂无好事绘缣素,写作孙陈交际图。
廉纤小雨破花寒,野雀争巢斗作团。
手卷白云光引素,舌飞明月响倾盘。
群公锦绣为肠胃,独我应埃满肺肝。
强应小诗无气味,犹惭白发厕郎官。
远公白莲社,郁若人天师。破戒饮陶令,违誓过虎溪。
远方一大笑,陶意竟攒眉。乃知病维摩,不受弥勒窥。
何物陆道士,千载亦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