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儒夜话俱忘寝,户外纵横卧仆夫。
椰腹拈来即书簏,芋头煨熟当行厨。
谪仙岂是无诗种,处士相传有句图。
师服何曾能把笔,短章吟就改还涂。
猜你喜欢
二妙相从寂寞滨,山灵怪有此嘉宾。作桑下梦才三宿,比橘中翁少一人。
剪截锦机输子巧,分张宝藏拔予贫。临歧但祝俱黄发,莫把华簪换角巾。
唤起提壶池上饮,春残满地红英。忽闻墙外子规声,不如归去也,终是不分明。
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湘灵。风前泪眼几时晴,月高星数点,香冷漏三更。
魔王弃甲天衢,藕丝孔是容身地。舟藏壑邃,户封泥固,究缘何事。
报到天花散,沾衣怕、尘心消未。计阿香宵驾,冰天雪雹,连环解,防游戏。
矮屋风檐滋味。箔蚕眠、晓钟催起。文场战罢,兵间劫始,惊魂余几。
广厦千间在,何曾见、颜欢寒士。笑相逢隧道,融融泄泄,算平安字。
海峤长悬圣主心,沟涂经画戒相侵。含哺民近无怀氏,敷泽仁同解愠琴。
履亩新塍勤劝相,支机旧石费追寻。重来不为开邛笮,要使飞鸮集好音。
玉堂人住玉堂山,公论推排授将坛。
朔垒令严精采异,甘泉烽息雇忧宽。
北边旧叹无颇牧,西贼今闻有范韩。
夏屋不知几崇广,唤回春燕下林端。
环合官图展,观呼象子圆。飞腾随八赤,摧折在双玄。
已贵翻投裔,将薨却上天。须臾文换武,俄顷后驰先。
错杂贤愚品,偏颇造化权。望移情欲脱,患失胆俱悬。
愠色观三已,豪心待九迁。宁知即罢局,荣辱两茫然。
担挑山头月,斧(fǔ)磨石上苔。且做樵(qiáo)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当明月挂上了山头,挑着柴担一步步走下山岗;在长满苔藓的石上,把斧子磨得锋亮。姑且做个樵夫,去隐居在山乡。打柴,那打柴的朱买臣如今又在何方?空山深处,埋没了栋梁高材,一年年老去了时光!
参考资料:
1、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
起首的两句对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又诗意十足。这样,就自然带出了“且做樵夫隐去来”的结论。然而,句中的这个“且”字,又同时透露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果然,作者随即便从一字句的“柴”上,生发出朱买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买臣有两件事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就是《汉书》所载的:“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后来朱买臣做官回到故乡,他那再嫁的妻子自然是羞悔难当,民间因而还发明了“泼水难收”的故事。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朱妻的“求去”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视之为读书人因贫困未遇而蒙受的奇耻大辱,所以朱买臣丢了老婆,却反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件是汉武帝在诏授朱买臣会稽太守时,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这两件事对普遍处于困顿失意的元代知识分子来说,都是颇具刺激性的。所以小令中虽只写出了“买臣安在哉”五字,却是集中了怀才不遇,富贵难期,读书无用,屈抑难伸的种种愤慨。朱买臣幸而未在“樵隐”中埋没,然而“安在哉”,也就是像他这样如愿以偿、自拔于贫贱之中的例子,如今是休想再出现了。
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起首两句意境颇美,之后却越来越不堪,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而曲中的意脉又十分连贯,由“樵夫”引出“柴”,由柴引出“买臣”,由“安在哉”引出“空岩”,“空岩外,老了栋梁材”在字面上又与“樵隐”契合。
作者另有一首《金字经·渔隐》:“絮飞飘白雪,鲜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章法构思与该篇全同。既以“隐”的理想化色彩权且作为自宽自慰,又抑压不住对“未济”现实的愤懑。这种散曲留给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挣扎”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