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茫茫隔九京,梦中慷慨语如生。
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捄兵。
天夺伟人关气数,时无好汉共功名。
残胡仍在王师老,宝剑虽埋愤未平。
猜你喜欢
斯人古少况于今,每恨诸贤识未深。
朝给赙钱方掩骨,家无馀帛可为衾。
向来夫子真知己,近世门生喜负心。
惟有天涯华发掾,独挥衰涕望山阴。
春渚秋潭不可寻,回头城郭碍高林。但知自白三分鬓,更与谁论一寸心。
红粉泪痕消片玉,故人情分重千金。临岐不忍醒时别,一任玻瓈酒盏深。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我头久已白,我齿久已坠。我耳近复聋,我目近复瞆。
我腹不耐餐,况复寒伤肺。馀生过十年,安得长汝俟。
今日复来日,今岁复来岁。少壮亦已亡,老病谁复在。
好日信无多,良遇安能再。古圣喻为山,进止存一篑。
勿以将成堕,勿以初心委。勿以愚自甘,勿以智自废。
人世何足云,死生事乃大。若不早自决,后来谁汝代。
我生亦平平,我死汝必悔。汝命金石坚,汝缘胡可恃。
努力复努力,勿更须臾待。阖眼即他生,他生未必会。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yàn)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春暖花开之际,路途中看到大雁正朝北飞去。
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1
南中:指岭南地区。三春: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岁月:年月。泛指时间。尔:你。一作“汝”。同归:一同返回。
因为徇私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加上本来他是颇受宠幸的,痛苦无疑更甚。所以,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在这美好的春天,群雁北归,寻其自由安乐之所,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其间旅途的坎坷,虫兽的侵袭,疾病的折磨,都要忍受。春雁北返,回到自己的乐园,乃随性而动;而自己作为万物之灵长,却沦落偏僻的异地,身不由己,无可奈何。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写人见归雁而自然生归家之情。诗人此时身处南中,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也不禁动了归乡这个念头: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古时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被贬谪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遥远艰辛,更是生死难料。此番南去,是生是死,实难卜知。盖一切都尚在冥冥之中也,因而作者那绝望的苦痛、负罪的悔恨以及深沉的身世之悲,都交织在这末二句上了。
诗中作者把无情的大雁当作可以告语的知己,向它们倾诉自己的情怀,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这里表现了一个“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疲惫不堪的旅人,他踽踽独行,凝望那北归的群雁逐渐消失在远方,他的心也随之很沉很沉地堕了下去。值得庆幸的是,韦承庆不到一年便被召回,继续做官,兼修国史,颇受唐中宗称善,官至黄门侍郎而卒,可谓善终。大概从这次贬谪中,作者是吸取了某种人生的教训的,加强了个人品行的修养。宋之问有一首诗《题大庾岭北驿》,和这首诗比较相似,其前四句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在人雁对比中,写思家之情。但宋之问终未能从贬所归来,唐玄宗时竟被赐死。大概因为宋之问的人品太差,先谄事张易之,后有依附武三思,在知贡举时,竟然收取贿赂,且不知悔悟,遂引起时人的公愤,连皇帝也讨厌他,于是把他赐死了事。反映在诗歌里,韦承庆的贬谪思归之苦,更能博得后人的同情。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深得后世诗论家的好评。
这首诗,通篇用叙述的笔调,语言直白、通俗,如话家常。短短二十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贬谪之痛,完满地表现了出来,自具动人的力量。
惊年嗟未极,别绪复相依。雁随春北度,人共水东归。
夜月临轩尽,残灯入晓微。哀怨一罢曲,幽桂徒芳菲。
残腊无多寒渐薄,新春已近日微长。
棋枰散後轩窗静,梅坞归来襟袖香。
海雾笼山青淡淡,河堤瀦水白茫茫。
鹭飞前导生游兴,笑岸纶巾上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