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教抟百花,抟作小英明如花。
住近桃花坊北面,门庭掩映如仙家。
美人宜称言不得,龙脑熏衣香入骨。
维扬輭縠云英,毫郡轻纱若蝉翼。
我疑天上婺女星之精,偷入筵中名小英。
又疑王母侍儿初失意,谪向人间为饮妓。
不然何得肤如红玉初碾成,眼似秋波双脸横。
舞态因风欲飞去,歌声遏云长且清。
有时歌罢下香砌,几人魂魄遥相惊。
人看小英心不足,我看小英心本足。
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赠尔新翻曲。
猜你喜欢
淅淅蓼花风,怪道晓来凄恻。翻见密云抛雨,动一山秋色。从前多感为伤时,无处顿然寂。个事已寒前约,只晚阴凝碧。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东风乾鹊噪檐牙,步爱青天好日华。心似早梅能不放,事如春水漫无涯。
文章渐老看飞动,朋好相谙恕过差。欲共论诗无美酒,闻君稚子最能赊。
冥鸿天外杳难攀,天上犹悬曳履班。共识晋公闻外国,几时安石起东山。
形图画阁麒麟里,家在仙人烟雾间。云汉望来知有路,乘槎应儗客星还。
休蒲风采重明廷,又见花骢指帝京。三辅澄清需揽辔,九流人物待持衡。
能无广论嗣公叔,夙有昌言轶更生。野史若为光祖道,祗凭班管纪勋名。
枍栺留深殿,仓琅秘九门。
日长人对直,风迥燕高翻。
林有萧疏意,云无片缕痕。
钧天真自到,不多暂飞魂。
行台依独寺,僧屋自成邻。殿古凝残雪,墙低入早春。
巷泥晴淖马,檐日暖堪人。雪散小岩碧,松梢挂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