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亭夜坐涤炎蒸,顿觉风清趣已成。
数点流萤亭外度,儿童戏逐月边星。
猜你喜欢
枯梅一树半斜欹,绕匝行行欲咏诗。
忽觌季难遗墨在,西风吹泪满髯丝。
夕郎何事厌承明,结束征衣节候更。汲孺在庭推直道,虞卿捐印见交情。
关山岁晏黄河阔,边塞春深白草生。总是离愁心折处,壮君骏马太纵横。
个中好巴鼻,言下须瞥地。寂寂要惺惺,当机善游戏。
寂寥缘抵事,怅望复何之。远塞无书雁,寒江有钓丝。
酒醒馀拂剑,愁在强拈诗。行李谁相问,归艖倚断澌。
羲和六辔回苍龙,长红小白纷作丛。纤枝绰约随流风,翩翩冶态如惊鸿。
一寸眉峰晕春碧,酒潮欲上莲腮赤。热心拟化百枝镫,长倚君王照瑶席。
漏转彤楼唱晓鸡,千官鹄立殿东西。香飘辇路佩声合,日映宫云扇影齐。
已觉冰消流水细,即看花重亚枝低。天家可是春偏早,禁柳宫槐莺乱啼。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