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石耳山嶙峋,咆哮虎豹林润深。
山屏倚翠障残日,石剑攒锋锼太阴。
岂有渔人可间讯,苦怜木客长衰吟。
似闻更欲住绝顶,他日瘦筇何处寻。
猜你喜欢
才士畴能与节俱,拾遗忠谅古今无。宁甘忧愤名诗史,不愿疏狂学酒徒。
天子蒙尘灵武困,小臣避地草堂孤。最怜蜀道崎岖日,吟尽穷愁有鹧鸪。
薄饭不羹春荠老,枉君远道辔玲珑。金膏冰碧须沧海,万里扬帆东更东。
微霜十月初,西风下林叶。适此玄玉戾,朱光惨馀烈。
于焉课农穫,袒裼汗流浃。坐树乘清凉,临流就涓洁。
鹊噪万年枝,下上呼接接。吾翁八十馀,扶老暂流憩。
田家载酒来,鸡黍互罗列。孙曾伺起居,僮仆供使役。
薄暮歌式微,鼓枻弄残月。
忆梦梨云抱满怀,东风狼籍委苔阶。芭蕉雨打芳心碎,芍药春残泪眼揩。
灯灺闻歌伤子野,色空补恨窘灵娲。维摩榻外难收拾,愁绝香泥印笋鞋。
幽栖眠疏窗,豪居凭高楼。浮沤惊跳丸,寒声思重裘。
床前垂文竿,巢边登轻舟。虽无东皋田,还生鱼乎忧。
客梦家千里,乡心柳万条。
片云遮海峤,一雨送江潮。
恋阙绨袍在,怀人尺素遥。
春光看又晚,何处灞陵桥。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得道便无所谓古今,失道终不免会衰老。
自照自笑镜中之人,满头白发就像霜草。
扪心空自叹息,我的形影为何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会赞成商山四皓。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此诗共八句,可分三个部分:发端——览镜——书怀。
开头两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不直接入题,也无惊人之语,甚至有些过于平静,出人意外。似乎诗人是在漫不经心地讲述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长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转眼就会走向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两句诗看似对道教的肯定,实则是对道教的挖苦。全诗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诗人紧扣开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为例证,写览镜之所见;深深的自嘲和自责,形成对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现实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从来崇尚道教,理应是“得到”之人,可是到头来,依然“白发如霜草”。“自笑”一句举重若轻,接法飘逸,可以说是对自己迷信道教的彻底否定。“空”“何”二字写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自笑”“扪心”“叹息”“问影”几个连续动作则把诗人览镜时的心理活动、外貌特征和神态举止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俨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备的自画像。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诗人活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变“桃李不言”为“桃李竟何言”,是愤激之辞:我纵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赞赏“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样,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余热。两个典故的活用,写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剧结局,反映了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对邪恶势力的殊死抗争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热情。
全诗通篇并无华丽词句,而仅仅是以议论为主,间以声、色、形、态的逼真刻画,实在而不板滞,悲怆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彻;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处,全在于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