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师厚

毳冕登车后,薰琴易柱时。遐方新视听,赤子系安危。
罗网难投足,锥刀渐削肌。激昂忠论发,络绎奏封驰。
有意同休戚,无心计险夷。海倾身亦禦,山转力须支。
沸鼎忧鱼烂,沈疴待药治。正邪双辩起,义利两涂知。
帝德终柔远,天聪善听卑。丁宁询使指,劳来及坤维。
大法图公共,憸言恶诡随。弊从经岁积,恩许一朝釐。
治体今殊昔,仁声喜换悲。方期讲原本,何暇语毫釐。
虎噬犹吾怯,蝇营漫尔为。阴功符监佑,直道拥祥禧。
行色青云栈,英游白玉迟。是非都一笑,归旆卷晴曦。
猜你喜欢
往日送子春风前,春风酣酣杏正妍。
今来送归秋风後,秋风搣搣沙满川。
马鬣斜倾毛瑟缩,驭吏噤唫足後先。
弊裘吹裂寒入骨,枯株磨戛火欲燃。
忽逢古寺出岩腹,与君下马相留连。
殿堂高下就山势,松柏森耸侵云巅。
长廊落叶卷若扫,丈室垂幔翻如褰。
像塑神母乳九子,抱携抚玩皆可怜。
却令远客自生念,欲见幼稚心烦煎。
拥炉对坐日昏黑,龛灯共借僧榻眠。
虽然覆衣冷如铁,不及在家贫无氊。
曲肱难寐要天晓,两股冻痹仍筋挛。
桹桹残夜未鱼响,起看昴毕倾西躔。
怒号斗息东方白,童仆整肃吾将还。
老僧扫壁持笔砚,请予强此题岁年。
出门并辔至山店,茅屋揭尽余尺椽。
又据胡床一谈笑,君不解饮聊开筵。
程次都无五百里,箧中可乏一囊钱。
拂衣频起畏日昃,应恐慈母心悬悬。
顾我便当江海去,却思此地何由缘。
八月寒苇(wěi)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xún)阳客。
鸬(lú)鹚(cí)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zhǔ),试听沙边有雁声。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参考资料:
1、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苇:芦苇。浪头:掀起的波浪。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郭:外城。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此诗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