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风霜一病身,归来初喜渡河津。举头已近长安日,洗眼先逢玉署人。
平昔每嫌疏馆舍,今兹暂许接车尘。延英对后应多暇,东阁期谁共赏春。
猜你喜欢
彼采葛(gé)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岁:年。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流传千古,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多谢山人遥遗赠,列置高堂四壁。
清映水帘,凉分石枕,助炎天霜雪。银屏绣榻,看来未算雄杰。
有时徙倚轩窗,听雨听风,幽兴偏多发。坐对灵峰七十二,朝暮云烟兴灭。
携向园亭,白鸥相伴我,披襟散发。南楼弄笛,不用胡床待月。
元巳西津禊饮中,筑防因视惬山雄。调夫虽扰三农业,禦水犹希一篑功。
曲突虑微方绝患,开门轻敌是招戎。岸边观者应相笑,遭贼徒弯过后弓。
湖光无碍雨溟濛,且任兰桡去路通。珍重群仙三日约,忍教春色二分空。
人言羁思鸥前破,天遣清樽我辈同。笑指城闉倦归思,晚晴对起舞雩风。
礼乐追先哲,文名动缙绅。
忠勤白首节,惠爱远州民。
石室诗书在,天衢日月深。
九原何所憾,有子嗣芳尘。
幽居念世务,颇复窥造物。通为一愦愦,愚智更出没。
漏天呀不补,淫雨方荡潏。岂独无良苗,稂莠亦飘忽。
惟馀尊中物,三酌便兀兀。此事颇有凭,时从散幽郁。
深林多凉风,空山多古木。遥睇沧海波,泛泛飞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