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君今已矣,月入少微星。
又失宗盟长,空悲族谱亭。
生刍嗟莫致,歌薤若为听。
只喜阴功在,三槐已绿庭。
猜你喜欢
客问新来况,新来病更多。
忧时添老色,愠小损天和。
不是梦华境,祗寻安乐窝。
年丰米犹贱,加饭笑廉颇。
跨空起高阁,北望敬亭山。白云无根蒂,舒卷随风还。
或堕溪水上,却萦松石间。就之既明灭,了然不可攀。
谢公赛雨诗,千秋泻潺潺。李白弄月处,寒光湛清湾。
神交自冥合,彷佛眉睫间。使我恋此境,每来终日閒。
如何一挥手,失势落尘寰。功业复未就,但惊须鬓斑。
沧浪不可濯,执热长汗颜。缅怀大道师,焚香坐玄关。
悲心度群苦,振锡鸣金镮。行当禀慈诲,惠照开昏顽。
荷外雨潇潇,舟如泊断桥。忽惊红粉乱,又见绿珠跳。
万叶明苍水,轻风问步摇。疏疏沾羽盖,点点溅鲛绡。
玉露明金掌,红妆湿翠翘。佩痕留不得,立地使魂销。
去国登兹(zī)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yàn)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3-774
2、李晖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6-97
3、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40
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目极:指放眼远望。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乘秋张翰思归国,垂老龟蒙毕著书。
君家忠节著先朝,庙院如今稍寂寥。
晋代褒勋侯谢澹,唐人诏姓取颜标。
地寒访我门罗爵,天定看君世珥貂。
欲扫空斋同夜话,山荒黄独尚无苗。
太行之麓清辉,地和气秀名天下。共山沐涧,济源盘谷,端如倒蔗。
风物宜人,绿橙霜晓,紫兰清夏。望青帘尽是,长腰玉粒,君莫问、香醪价。
我已山前问舍。种溪梅、千株缟夜。风琴月笛,松窗竹径,须君命驾。
住世还丹,坐禅方丈,草堂莲社。拣云泉,巧与余心会处,托龙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