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元帅之子孙,于今身入虚皇门。
当年元帅扶宇宙,琐琐粘罕气可吞。
汪黄沮挠不如意,空使英雄满襟泪。
子孙从此懒作官,隐入云间羞用世。
誓扫尘氛志未伸,中宵往往泣鬼神。
家传一点心及物,烧作金丹功活人。
苍生亿万方受苦,莫恋蓬莱隔风雨。
急鞭秃角起丰隆,泻作甘霖苏旱上。
猜你喜欢
搴(qiān)帷(wéi)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kū)。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参考资料:
1、雷启洪,农东光.《历代咏别诗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6:第413页
2、陈靖.《精品古诗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第80页
搴帷:掀起门帘,出门。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枯:干涸。
惨惨:幽暗无光。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几年相忆在京畿,一遇吴门便拂衣。
君似舟前夜潮水,才临江口又西归。
秋日出都门,言寻西山道。试登最高峰,放眼观浩浩。
天风飘塞鸿,荒原衰白草。日暮起层阴,落叶随风扫。
烟云荡长空,野水枯行潦。蓟丘古战场,杀气飞霜早。
草昧窃英雄,妄意窥大宝。千秋几斗争,士卒涂肝脑。
白骨幽黄沙,扑面伤怀抱。倚杖独徘徊,漫忆渭滨老。
百世树奇功,长往终难保。何似赤松游,飘然归绝峤。
荡阴城东乔木寒,下马岳祠瞻表桓。怅望公生一洒泪,萧条雨歇独凭栏。
长城道济才无愧,异姓汾阳福竟难。更苦西邻有冤圣,请歌文操慰忠肝。
疏竹閒花阴,了无尘土侵。
旌麾千骑长,风月一堂深。
海气生吟榻,烟香披醉襟。
山翁方自得,莫问去留心。
村居近南山,终日绝蹄鞅。幸无形迹拘,烟霞惬真想。
时寻沮溺翁,酌酒共来往。微雨夜来过,西畴禾黍长。
禾黍渐已长,我怀渐能广。谁谓贵贱殊,千秋同草莽。
簪花犹且强年少,诉酒固非佯小心。
花好酒嘉情更好,奈何明日病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