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qín)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gǒu)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6
挽:拉。当:应当。长:指长箭。擒:捉拿。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列国:各国。疆:边界。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苟能:如果能。侵陵:侵犯。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紫陌呼鸾,萧寺听莺,年华如瞥。江山清感无多,付与殿春啼鴃。
京尘未浣,检点欢唾离痕,酒阑歌断琼壶缺。一舸伴夷犹,有津头凉月。
愁绝。灵和稚柳,阆苑憨桃,目成都别。楚雨初收,为问云香何叶。
芳兰渐晚,怎知投老心期,红牙漫谱阳关叠。几度对良辰,底不成抛撇。
大抵人生有好友,道义夙世原非偶。及其发白俱作翁,细数生平良不苟。
当今鼎吕区几翁,三十年间共杯酒。意气直与五岳齐,浩歌能使黄河走。
大儿德祖小北海,横㮶诗成世何有。成名在我十载前,及我奏书君墨绶。
我无斗粟每食君,高谈千古分四部。和陶饮酒十九篇,其意淡然趋五柳。
当中每复击唾壶,千仞雄姿匡济手。他人妒君画省游,不能杀君逝梁笱。
需次还我司农郎,赫赫高衢孰多少。竭力为君河上行,十六万金还我后。
当时持议保坌河,金复海盖次相守。庙堂肉食无远谋,我意同君复相负。
嗟哉如使君议行,至今东望藩垣厚。弃此戎马日侵郊,又使义州兴耒耦。
一麾君望滇南云,在处赤忠孚盈缶。心许朱公剿河迷,指顾筑城破贼薮。
土酋叫号魂不收,众喜蛮方复安阜。考功不问地方情,趋君又向江南道。
嗟嗟古来豪杰皆如此,李纲急用缓还否。猿臂不侯岂数奇,归来薙草开三亩。
色举相从转翅飞,何必黄金生左肘。少壮同心老未捐,一再弁言问敝帚。
祇今三集更琅琅,言动鬼神字蝌蝌。非子谁当叙我诗,下士闻之大开口。
噫唏此笑未足奇,忍使泰恒辨培塿。余归六载甲子周,赠我长篇重山斗。
高朋满座竞豪吟,一读一叫称不朽。古稀久逾后车来,四海相将待君寿。
而我嗫嚅赋未成,何用朱提酒一卣。焚香永夜报秋声,梧桐疏雨寒砧捣。
念兹竟夜不能眠,起作曼歌何草草。欲识寒螀鸣雁心,宁用选声趋巧好。
祝君扛笔长作诗,诗成多寄何龙友。君子于吾犹弟行,我子君孙偕碧藕。
如此相过占聚星,荀陈纷纷宾主耦。君来榄溪几时来,我有斗酒谋诸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