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piān)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yì)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jī)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dàn)澹(dàn)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举起酒杯,对问无际的桂树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四周全是山峰环绕。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从天而降,挥舞着万里的冰雪。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载春秋。长空浩荡,千古之梦,也只得灰飞烟灭。我愿随着东坡,乘着风归去,披头散发。三山在何处?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2562-2564
2、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559
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该词牌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平仄。上下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苍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样子。扁舟:小船。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枻:船舷。
矶:石头。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今古:一作“千古”。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托“桂影”,又以“苍苍”形容秋光,一片高洁苍凉之气,横空而降。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该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他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其实答案已经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问月,不是在于探求,而是在于借问月点明作词的时间:秋季的月明之夜。这也正是东坡游览赤壁的时间。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与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极度相似。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毕竟仙山难寻,只有徘徊月下,把满腔心事寄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三复来贶(kuàng),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kuǎn)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hào)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zhé)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yuè)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zhì)江山;
君其爱体素(sù),来会在何年!
我再三拜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从我们成为邻居,已经过了两个冬春交替了;时常诚挚愉快地交谈,我们很快就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抱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道理,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写下这首诗。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3-76
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三复来贶:再三展读所赠之诗。来贶,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贶,赠送。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欵然:诚恳的样子。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忽:形容很快。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数面:几次见面,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好乖:容易分离。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便当:即将要。语离:话别。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本:指体质。丰:指强壮。辄依:就按照。资:凭借,寄托。
相知:相互友好,互为知音。旧:旧交,旧友。倾盖:盖指车盖,状如伞。定前言:证明前面所说的“数面成亲旧”、“相知何必旧”是对的。
客:指庞参军。顾:光顾。林园: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说:同“悦”,喜欢。圣人篇:圣贤经典。
或:有时,间或。闲:悠闲。
幽居士:隐居之人。东西:指为求仕而东西奔走。缘:缘分。
物新:事物更新,诗中寓有晋宋易代之意。人惟旧:人以旧识为可贵,谓继续保持我们的友谊。弱毫:指毛笔。多所宣:多多写信。宣,表达,指写信。
形迹:形体,指人身。滞江山:为江山所滞。滞,不流通,谓阻隔。
体素:即素体,犹言“玉体”,对别人身体的美称。来会:将来相会。
在此诗正文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好意的感谢,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