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酷爱雪,老我看不足。
安得走五台,六月漱寒玉。
无计巢雪山,与佛结幽独。
方舆多奇观,出门欠车毂。
天公副微愿,连朝遣滕六。
寒林振琳琅,朔风扇琼木。
楼台炯夜光,地灵惊玉局。
幻成银世界,一旦饱双目。
清泠天地气,吸入空洞腹。
賸欲呼夜舟,飘然访林麓。
猜你喜欢
学者学圣人,斯须不容苟。
百年乐箪瓢,千载仰山斗。
家庭盛弦诵,父子相师友。
但令书种存,勿媿耕垄亩。
山月半轮出,寒光射天明。微云扫何处,万籁沉无声。
褰衣步东岭,仿佛游化城。下视寰宇间,醯鸡等营营。
余幼好奇服,簪组鸿毛轻。羽人傥招我,携手云间行。
中食下林狖,夜禅移冢狐。
人生一世。思量争甚底。花开十日,已随尘共水。且看欲尽花枝,未厌伤多酒盏,何须细推物理。
幸容易。有人争奈,只知名与利。朝朝日日,忙忙劫劫地。待得一晌闲时,又却三春过了,何如对花沈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pí)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参考资料:
1、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六卷》.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109
2、胡昭著,罗淑珍.《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第一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709
3、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5
沉沉:形容夜色浓重。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姑苏:苏州的别称。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东来重见郭翻船,目极沧洲似渺然。浪信小桡穿竹去,不知佳景向谁边。
白头赵将心仍在,多病莱芜灶不烟。惟有王家风月地,时时客看满池莲。
昔日孤山像,重移阁几春。
骚名垂句法,遗爱稔邦民。
雨剥一碑古,风摇万竹新。
来游兴感慨,谁继若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