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闻风声吹屋角,应扫积雨阴漫漫。
千山月黑鸟飞绝,一江星斗鱼龙寒。
猜你喜欢
梅谢了,塞垣(yuán)冻解鸿归早。鸿(hóng)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yí)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chuī)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参考资料:
1、刘乃昌朱德才.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2、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梅谢了:指梅花凋落。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凭伊:指凭借大雁问讯:问候;慰问。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浙河:即浙江。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词人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余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仅暗伤亡国,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师能如鸿归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也是词人的心愿。
词人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
年朝岁暮。向消领湖漘,雁啼柔橹。分轴编诗,倚声写梦,占得忘机逸旅。
一向椒芬凝酒,偏是蜡花窥户。重点检旧春衫,一瓣心香荐否。
何处双缟袂,月地归来,白晓冰轮午。照影波清,围炉夜永,几度移宫换羽。
零落潜夫旧事,都付补题新句。为邀勒帝台春,回向歌边金缕。
善卷台边寺,松筠绕祖堂。秋声度风雨,晓色遍沧浪。
白石同谁坐,清吟过我狂。近闻为古律,雅道更重光。
自笑行藏愧古人,归与有意坐长贫。霜毛不种自生鬓,云路无梯宁致身。
春韭秋菘聊当肉,冬裘夏葛听悬鹑。何当即买扁舟去,醉兀五湖烟雨春。
高秋犹报束书归,千里何时试骏蹄。未必红瑜终抱璞,祇缘文锦各成机。
青霄旧路还鸿渐,云厦谁家却燕飞。潜德未涯吾已老,清门须尔有光辉。
克昌光上烈。
基圣穆西藩。
崇仁高涉渭。
积德被居原。
帝图张往迹。
王业茂前尊。
重芬德阳庙。
罍庆寿陵园。
百灵光祖武。
千年福孝孙。
春来日日雪满山,雪晴初放春风还。
高人佳处独先得,挼蓝新涨溪一湾。
垂杨隔岸竹隔水,梅花飞香莎草斑。
市声咫尺自辟易,天景呈发无留悭。
何须学徐生东泛海,也术问老子西入关。
手招鸿鹄碧云远,耳狎鸡犬白日閒。
雨畦灌蔬翠鼎鼎,春槽压酒红潺潺。
可以仙吾气,可以仙吾气,
可以童吾颜。可以平步骚吾吟,
免著蜡屐穷跻攀。可以旷视舞吾醉,
安用长袖妍弓弯。乾坤虽大此辄少,
愧我衰老非其班。投我之辖下我榻,
便欲援我起尘寰。携持雅道归破屋,
分与松菊盟长跧。君如不能弃我去,
倘可画我浮邱洪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