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人迹绝,衡门闭不知。
寒城悲角迥,幽谷晓鸡迟。
岁月去如失,穷通默自知。
但知饱寝饭,天道两无私。
猜你喜欢
雪气著我屋,鸡肤畏薄衾。春寒竹窗睡,晓梦故乡心。
多病妨豪饮,无私称苦吟。小炉炽新炭,卯酒再三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cu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1、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6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56-57页.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不问萧条传舍空,来攲客枕听西风。一庭明月无人筦,秋在梧桐落叶中。
奋零应有渐,涕息已多时。岂谓桑柔造,居然麦秀悲。
置身怜晚暮,僦舍愧栖迟。会策青藜杖,猖狂恣所之。
炮火开,难民来,吴淞战舰乱云堆。谁为戎首实致此,真见黎庶罹奇灾。
妻子爷娘走离散,蓬头跣足狼狈哉。蛇行里巷动千百,呻吟老弱啼婴孩。
无食无衣但僵卧,室家行李天一涯。胡人高鼻不相恤,囊沙网铁横路隈。
亦有奔车出巨厦,顾盼意态殊巍巍。汝曹共尽初不料,自天飞弹焚千骸。
或资盗粮或为寇,心死直使肝肠摧。市廛强者半袖手,流亡载道行谁哀。
万众同仇出处异,事急豪富皆奸回。吁嗟乎,难民难民尔何辜,不为雄鬼争前驱,不为千金之子全其躯。
仓皇牵率到妇孺,喜怒死生悬众狙。吁嗟乎,难民难民尔何辜,不生两翼腾天衢,不生江海为潜鱼。
遭逢乱世宁有倖,君不见欧洲大战人相屠。我闻昔在上耳其,浴血三年与故都。
又闻近在西班牙,肉搏举国无完肤。苟免终为民族耻,会须以一当千夫。
劳师袭远古所忌,骄兵必败祗区区。难民难民尔莫悲,长江天堑曾吞胡。
共尔挥戈更逐日,幽燕指顾收舆图。
酒泉城外碧云端,万叠芙蓉雪未干。素影欲迷银汉迥,晴光不逐暖风残。
气吞沙漠千山远,势压番戎六月寒。公馆日长清似水,几回吟望倚栏杆。
三年病不出,苔藓满藤鞋。倚壁看经坐,闻钟吃药斋。
茶烟熏杀竹,檐雨滴穿阶。无暇频相访,秋风寂寞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