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胜耀朝日,欢言立新春。
朝阳披宿霭,颇觉天地温。
蔬盘簇细甲,相劝御芳辛。
谁云冰霜底,微绿还陈根。
我居双老槐,对耸苍龙鳞。
岁穷益惨淡,何以慰老人。
猜你喜欢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dì)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wàn)满重湖。
凝睇:凝聚目光而视。这里是微微斜视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肤:肌肤白嫩、细腻而润滑。
“吴主”句:吴王夫差的江山已覆没。落日:喻亡国。芜:音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乱草。菱蔓:菱角的藤子。重湖:湖泊相连,一个挨着一个。
这首词是咏史词,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充满悲凉、凄婉的凭吊气氛。
词的上片写西施。“倾国倾城”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姿色艳美绝伦的词语,始见于《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尝在汉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此词首句“倾国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的一段动人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字系指代越国浣纱美女西施,她在吴越之争中,被越王勾践当作祸国工具献于吴王夫差,以惑乱吴国之政;“恨有余”,是说西施之恨无尽无穷。“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两句似乎是对西施之恨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在姑苏台上春霄宫中,西施内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妆成侍宴之前还忍不住泪水暗流,她倚立风前深情远望,凝视着自己那南方白云深处的故乡。“姑苏”,地名,即今之苏州,昔春秋时吴国的故都,此处概指当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所建的、专供欢饮行乐用的春霄宫;“雪肌肤”在此形容西施肤色之美,晶莹洁白如雪。词的上片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越王勾践巧使美人计,利用西施达到了灭吴复仇的愿望,但就西施个人的幸福来说,她远离故土,向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暴君献媚邀宠,却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剧。
下片转写吴、越。“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发感慨。当年吴王所占领的辽阔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变易主人。越王的雄伟宫殿也已经大都变得壁断垣颓,遍地荒草,一片陈迹。兴衰成败都化作过去,只有那红荷绿菱仍然密密地覆盖着湖面,年复一年地宣告着春去夏来。寥寥三句,写尽了胸中的苍凉和惆怅。
此词正如李冰若说:“伯主雄图,美人韵事,世异时移,都成陈迹。三句写尽无限苍凉感喟。此种深厚之笔,非飞卿辈所企及者。”(《栩庄漫记》)
故知寒食住为佳,可奈携家更忆家。忧乐相寻定何种,死生如梦本无涯。
节中天色少来旧,诗里风光别去嗟。李径桃蹊事虽退,柳行因雨未抛花。
五鼓歇津亭,风帆去斗城。
美材王国秀,独木县官征。
萍密浮罂剂,蒪丝杂釜羹。
袁郎秋咏去,江月对盈盈。
上天有明月,来自沧海东,蛮潮夜捲冯夷宫。海门一线惊欲射,江面楼台耸千尺。
冰岸雪崖屹不动,水犀组练皆勍敌。越人善泅技已痒,明月光中吾得赏。
飞来白鹤晋清角,跳出长鱼汉疏网。北风吹起芦花秋,笑抚钱王铁箭头。
襆衣枕斧此何处,乌鹊无枝空绕树。
深衣大带非今士,考礼谭经尽古书。
莫把律诗较声病,圣贤工夫不此如。
野风吹荻苇,寂寂楚江秋。水气寒侵幌,涛声夜撼舟。
古今双社鸟,天地一沙鸥。欲作怀湘赋,官程不可留。
黄雀死弹丸,厥罪在啄粟。
翠鹄不近人,何为亦穷辱。
材为世所利,高下同僵仆。
能逃天地间,蠛蠓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