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衡仙客住冰天,雪囓风餐更禁烟。
不是移来小阳谷,老夫冻折两诗肩。
猜你喜欢
水衡仙客住冰天,雪齧风餐更禁烟。不是移来小旸谷,老夫冻折两诗肩。
露堤(dī)平,烟墅(shù)杳(yǎo)。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yǔ)郎年最少。窣(sū)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0.
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王孙:贵族公子。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海上多仙峤,灵人信长生。荣卫冰雪姿,咽嚼日月精。
默书绛符遍,晦步斗文成。翠发披肩长,金盖凌风轻。
晓籁息尘响,天鸡叱幽声。碧树来户阴,丹霞照窗明。
焚香叩虚寂,稽首回太清。鸾鹭振羽仪,飞翻拂旆旌。
左挹玉泉液,右搴云芝英。念得参龙驾,攀天度赤城。
落落谋生拙,庭虚半绿苔。定知无鬼笑,常恐有人哀。
白雨凉孤榻,红梨醉一杯。阿谁同领略,心与百花开。
海昌城,城海浒,屹为钱塘之北户。行人但观形势雄,焉识居民徭役苦。
吾闻后民初,省檄连夜下。谓非筑高城,无以保宁宇。
尔民不敢康,服劳向官府。东城树羽旗,西城伐鼛鼓。
千夫凿山石,万夫救海土。日未出,已登埤,日既入,犹削屡。
筑得周遭百雉完,临平山木半为杵。天公有眼不下顾,堕尔新城旬日雨。
城堕亦何害,王事终靡盐。城官来校工勤在赏慢工怒,程期既毕民按堵。
浙河之西城似虎,城外妖狐应慄股,城中编氓谁敢侮。
君不见王师昔南来,奋击如霆雷,高墉绝垒俱擘开。
乃知设险不足倚,以德为藩坚莫摧。呜呼海昌之城城新作,落日重门闻击柝。
我来顿觉秦淮老。绿褪垂杨杪。小桥何处笛声寒。
多事凉飔吹曲恼凭栏。
无聊况复临桃叶。古渡横兰楫。星微月暗一登楼,又是河边莹火向西流。
隐咏不誇俗,问禅徒净居。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
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昭昭南山景,独与心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