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定何如,颇恨未见之。
主人向我言,喜色融双眉。
修篁流翠阴,寒溪漾清漪。
领略非一状,幽妍发馀姿。
空蒙雨亦佳,潋滟晴更奇。
岂惟二江独,意恐两蜀稀。
主人信妙士,得此固所宜。
天公閟好景,授受各有时。
岂无多田翁,偃蹇逝莫随。
素交怀老蒲,秀句纷珠玑。
安得招归来,为君赋清诗。
往者不可作,后生欲何为。
猜你喜欢
清人在彭,驷(sì)介旁旁。二矛重(chóng)英,河上乎翱(áo)翔。
清人在消,驷(sì)介麃(biāo)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zhóu),驷介陶(táo)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翱翔:游戏之貌。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镳镳:英勇威武貌。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性火方能熄,心灯不复挑。猿声传古穴,柏实落枯条。
阒寂苦无寐,淋零已半宵。更深寒愈重,慵解束薪烧。
娇鬓移筝韵欲流,丝丝还诉故宫愁,泪珠万一尚能收。
落照孤村催换世,西风深樾与悲秋,人间何苦蜕痕留。
秋水一色天,孤舟夹岸边。夜静帆摇月,风清箬带烟。
火起青红灿,网晒日晴闲。䱦向江中弃,绩从梁上悬。
一声歌欸乃,山树绿芊芊。
圣明图治任忠良,正倚纯诚柱庙堂。画史但知尘外意,青山为写午桥庄。
同云初黯黯,冻雨忽纤纤。历乱先投瓦,霏微巧入帘。
不缘风自舞,时有霰相兼。贪赏衣从湿,矜奇手自拈。
当坳偏厚积,洒壁每虚黏。赑奰悬朱闼,轻盈压画檐。
竹俄封翠节,松忽变苍髯。四野疑无路,群峰未没尖。
儿痴愁遽止,老怯恐无厌。瀹茗资清苦,侵床减黑甜。
履穿妨近步,台迥眩遐瞻。纵得幽人爱,还遭俗子嫌。
穷阎皆罢市,达道竟遭扻。耸处肩将合,谈时口似钳。
腐儒良独喜,丰稔此能占。麦必连云秀,蝗今入地潜。
袁门甘暂闭,墨突异常黔。挟册光堪映,论诗禁最严。
苦唫毫屡秃,剧饮酒须添。白战惭前辈,馀膏亦可沾。
人世哓哓已不根,更堪顽石亦纷纷。
何如缄口藏长舌,道路如今已厌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