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道新松无数青,晚风十里撼江声。栋梁不是寻常度,宜有长材待老成。
猜你喜欢
水边林外野人家,橘柚秋红照晚霞。何日寄来三百颗,先春报汝玉川茶。
风雨萧萧江水寒,钓鱼不饵懒持竿。朱弦古调焚香奏,沧海丹霞着兴餐。
台榭经春多秀气,人情处世若波澜。光阴迅速难为论,天地山河快一观。
胜神鳌(áo),夯(hāng)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胜过了那神奇的大鳌,力气之大可以对抗海上的大风涛,脊背上轻松地背负着蓬莱岛。在夕阳万里、无所遮拦的开阔视野下,却只能见到它高耸的华美脊背。就是翻个身还嫌东洋太小。这样的大鱼,姜太公怎么钓?
参考资料:
1、滕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5
神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事见《列子·汤问》。夯,此指扛、顶。蓬莱岛: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锦背:那大鱼的脊背美似锦绣。太公怎钓:姜太公曾用无饵之钩,离水三尺钓来周文王,得成功业。此处说以太公钓术之高也无法钓这大鱼。
这首曲子以夸张手法咏物,深受《列子》影响,想象奇特,充满了奇思壮采。“胜神鳌,夯风涛”写出了大鱼的磅礴气势。作者以巨鳌比,已见鱼之巨大,而作者更云“胜神鳌,夯风涛”,以一“胜”字,夸耀鱼的力量之神,还远在神鳌之上。“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则说明这鱼不仅身形庞大,还神猛无比。作者以大鱼背负蓬莱之轻松,与神鳌“夯风涛”之沉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大鱼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开头三句,作者空中落笔,极力夸耀大鱼之神力而不描绘它的形体具体如何,以悬人心念。第四句方绘其形体:“万里夕阳锦背高。”这鱼是如此不同寻常,万里夕阳都照不全它的脊背,更不见其首尾,则其全身之大,简直令人不敢想象。作者笔墨纸夸张,实已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下句更异想天开,层楼再上:“翻身犹恨东洋小。”真是奇想妙语。东洋已大不可测,偌大的东洋都嫌小,鱼身之大,几欲支撑天地了。至此,大鱼已神形具备,如何作结,颇难下笔,而作者却出人意料,以“太公怎钓”作豹尾,顿使全曲神采倍增。据说姜太公能用直钩便可把鱼钓到,连姜太公都没有能力将它钓走。在古代,神物神兽皆以神人为主,此大鱼却一反常态,其意味正在此鱼是毫无拘束,一任自由的。这无疑是“神”“大”的最高境界。
王和卿幽默诙谐,其散曲善用夸张手法。作者在此塑造这样一个力大无穷、形大无比、无拘无束的形象,不妨看作是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诞和无拘无束的精神折光。此曲涵有作者含蓄和深刻的“自况”。明写大鱼,实际上另有深意:人应有不避艰险、气吞山海的阔大胸怀和非凡抱负,喻示着作者本人狂放傲世的性格。
王和卿的曲子以想象丰富、语言新奇见长,此曲就极好地体现了这点。在艺术手法上,此曲想象奇特,笔调幽默,造语诙谐,传神之法尤为出色。即实处写形,亦化实为虚,采用超限比喻手法,说鱼“胜”于巨鳌,“恨”东洋为小,其大究竟如何,则有意模糊不述,鱼之大便没有界限。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作品欣赏中的可塑性和再造力。这是古代诗歌状情写物中颇具特色的手法。这首小令堪称优秀典范之一。
菖歜芳筵,葵榴绮节,一雨凉透重湖。绣旗画鼓,兰桨划菰蒲。
多少唐陵汉寝,千年恨、远近楸梧。休凭吊,玉山将倒,翠袖可相扶。
狂夫。狂更剧,花颠酒恼,脱帽喧呼。唤湘累与汝,美酝同沽。
收拾金箫玉管,昆峰好、晚髻新梳。家乡忆,层层水榭,红缕漾钗符。
冠冕南都丽,文章北斗悬。太邱光史册,东武轶陶甄。
帜拔巍科早,风移太邑传。彤廷隆誉洽,瀛郡德星连。
抚字劳丰歉,恩膏匝陌阡。珠光辉合浦,麦颖秀旻天。
邵杜声华著,龚黄事业肩。腐儒依绛帐,旧物有青毡。
蠹饱神仙字,炊荒苜蓿田。徒闻三绝誉,深愧两斋贤。
雪酿梅花白,春归柳絮妍。觞称腊去后,筵敞月来先。
覆冒承殊渥,输忱鲜滴涓。叨陪群属末,泥首祝遐年。
濯锦丰姿,新凉台阁。懊悔巫云太轻薄。琵琶未诉衣衫湿,菱花不照胭脂落。凤凰池,鸳鸯殿,重金钥。春色画船何处泊。秋色丹青人难摸。可惜风流总闲却。此情不与人知道,知时只恐人挠著。碧窗前,银灯下,陪孤酌。
朱门蔼麟凤,画戟映貂蝉。重侯累将家世,更觉使君贤。
皎皎秋霜怀抱,隐隐春风眉宇,形出性中天。袖手吏民喜,曾未试薄鞭。
沸鸣弦,歌五裤,已三年。年来历城城郭,天也怪春偏。
会见九重丹诏,收取一方霖雨,勋业迫凌烟。富贵与难老,真作地行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