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矾纷似玉,黄檗碎如金。二美传春晚,同心契尔音。
猜你喜欢
蔌蔌碎金英,丝丝镂玉茎。
步摇钗朵见,老眼为增明。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yán)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dù)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妍华:喻梅花美丽姿色。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华妍:同“妍华”。
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生活环境。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一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人。“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幺凤般。朝云自杭州来到惠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的最宠爱的妻妾,词人对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开头二句,写梅花的盛开,幺风与梅枝同绿。鲜艳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再一次渲染了梅、幺凤的青春丽色,即朝云的青春丽色。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环境变化,亦用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气氛:渡口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月,笼沙”,还有那“远路,微香,趁马”。“微香”二字,特别醒目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云也已远走了,正在“趁马”进入到另一世界。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朝云。全词,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词人没有直接写朝云,而是从梅—凤—人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这种文体写作起来,难度较大,但词人非常自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长徽已缨,逝将徙举。收迹西践,衔哀东顾。曷云涂辽,曾不咫步。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微风疏雨,雨湿花坭滑。紫荆落红铺地,花媚红双颊。
怊怅恼人秋意,黯尽芳丛叶。游蜂残蝶。晚云烟树,背衬斜阳如贴。
墙里酴醾院宇,几曾识得。今天蓦地两情抛撇。弹指秋光过半,又重九时节。
霜华堆雪。夜莺绕舍,更悄帘垂半边月。
画槛晶帘捲,流萤绕翠桐。蜘蛛临螟织,菡萏映堤红。
花影留池水,钟声带晚风。倚栏吹玉笛,月上小桥东。
牛羊满山畏独虎。
三月瞿塘峻江水,万里归来蜀都帅。尽收五十四州书,画舸连樯当歌吹。
有唐文士几千人,文不逮汉诗则异。开元天宝光焰长,长庆元和殿唐季。
化入宝奁脂泽中,亦有风满有能事。六十馀家三百年,天遣遗风未全坠。
青衫昔日同舍郎,老傍人间百无意。将焚笔砚技辄痒,未说风骚心复醉。
公堂许我能篇章,遗以斯文慰憔悴。徒令后学羞捧心,谁与前贤共联辔。
为公隐几抱残编,聊伴青奴问朝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