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亭榭酒旗杨,收尽山光与水光。
风物到来城郭闹,杖头随处去休忙。
猜你喜欢
十里西畴(chóu)熟稻香,槿(jǐn)花篱落竹丝长,垂(chuí)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róng)装。
金灿灿的十里平畴,飘来扑鼻的稻香,红艳艳的木槿花开在农舍的竹篱旁,迎风摇曳的毛竹又青又长,青黄相间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挂在枝头上。
秋天的早晨雾气渐浓,湿润的空气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阳,更不用随从张盖护住我的戎装。
参考资料:
1、虞世南.《唐诗宋词元曲·第3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第692页
2、王重阳,熊江华.《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04:第207页
畴:田地。槿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艳,可做欣赏植物,也可以作为一种中药使用,同时可以食用。
飞盖:用以遮荫的篷盖。戎装:词人当时为四川制置使,故戎妆出游,带有随从张盖遮荫。
范成大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生活的诗人,他虽然“累官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尝帅蜀,继帅广西,复帅金陵”,但却对乡土具有一种赤子之心的感情,从“不须飞盖护戎装”一语来看,这首小令当写于戎马倥偬之中,写于他军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阕写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见:十里平畴,稻穗已黄,微风袅袅,送来阵阵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净的木槿花在农家篱笆前飘落下片片洁白的花瓣,丛丛的青竹间缕缕游丝正在秋天的丽日下闪着熠熠的金光,词人骑着马来到一处果木林立的山冈下,举头一望,满树果实累累压在枝头,有的还青绿未熟,有的则已经透着成熟的金黄。这三句诗是三个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写出了江南农家的独特风貌,而且,富有视角的流动感和行踪的变化性,使读者随着诗人的马蹄“走马看花”地欣赏江村道上的一路风光,词人对农村生活与自然景物的热爱也便由这景物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下阕写词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当然上阕也是词人的一种感受,但偏重于主观上的一种情绪的抒写:“浓雾知秋晨气润”,写出清晨在浓雾中行进的那种微妙的感觉:秋晨田野上往往飘散着浓浓的雾霭。古人说“一叶知秋”,殊不知浓雾亦可知秋,这种由艺术到哲理性的提炼为人所未道,因而显得非常新颖独特。雾浓则湿度大,湿度大则空气润。“秋晨气润”又是一句艺术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宁是词人希望归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阴凉”是词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觉感受,它与“不须飞盖护戎装”相连,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盖地的太阳伞吗,有了这样的天伞,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荫凉,而避免酷日当头的曝晒,这比用车前的飞盖来遮阳要强似百倍。词人在这里好像也有一种寄托:归返大自然比之戎装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满城风雨怕催租,赖有诸贤素望孚。农色载颁新号令,毗陵犹颂旧规模。
江山入眼马蹄疾,南北关情雁影孤。客里不堪斟别酒,梦随流水到西湖。
滟滪三蜀险,吕梁天下壮。我昔过彭门,舍舟步青嶂。
酾酒神龙祠,凛乎不敢向。间关一叶下,号呼百人放。
篙师稍失律,身入鱼肠葬。至今仆夫辈,言之气辄丧。
危哉石梁洪,势与吕梁抗。一石截中流,两山束惊浪。
雷霆怒轰訇,鱼龙气慄怆。轻船汎顺风,大舰必秋浪。
我行有期程,稽留速官谤。惭愧双白鸥,飘然淩滉漾。
展墓归来春水服,桥头望月正如钩。
桥成未用问谁住,意远应同逐水流。
天外雁凫何足许,人间鹿豕可仝游。
须知□□□□□,莫说存耕知有秋。
世态已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侵。
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
付与儿孙知伏腊,听教鱼鸟逐飞沈。
黄公垆下曾知味,定是逃禅入少林。
披襟纳雄风,咽如吸清冷。主人不喜醉,醉亦易为醒。
迎养京都突未黔,苍黄荼毒血沾襟。百年过隙知难复,三釜缠哀政自深。
不为鲈莼归亦好,独甘羊枣果何心。寄言世上斑衣子,温凊应须竞寸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