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日暖径行地,双径风清宴坐时。
昔不少年今不老,如何描邈使人知。
猜你喜欢
晴春厌密处,驾言出林坰。舍车步蘅皋,缓带遵兰汀。
长林合葱茜,绿阴透虚明。上有迁谷莺,下闻求友声。
风和簧舌稳,薄暮耳犹倾。归辀俯俄景,脩路尚安行。
华铺闭深院,嘉树列前庭。高梧荫绮窗,媚柳拂朱甍。
安得谷中侣,晨昏此飞鸣。
开遍芙蓉叶叶凉。天成锦障护池搪。伊人宛在水中央。
十二栏干人不见,三千世界路何长。空教秋雨洗红妆。
风树飕飗雨不休,夜眠江馆似深秋。梦回忽见窗前烛,驿吏催人又放舟。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tóng)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参考资料:
1、冯盈之,张艺著.服饰文学作品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7:269
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十八羽林郎,飞腾事朔方。青萍玄锦毂,赤兔紫丝缰。
沙漠今巢穴,燕然古战场。王庭须远遁,卫霍在边疆。
朱门未知禅悦义,富不期奢奢自至。
二韮虽寒故是公,万羊贾祸徒封卫。
我公居尘不染尘,便随一钵遗甘辛。
出家虽非将相事,食菜要是英雄人。
臞儒一生用心苦,何曾梦见鸡映黍。
中丞惜福幸见分,晚食从公当羔羜。
鸡晨非一唱,鸦旦每三鸣。
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书编犹未掩,窗纸已微明。
稚子勇过我,琅琅诵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