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率君堪爱,无心宦又高。
身思眠白屋,人勉着青袍。
猜你喜欢
白沟河边蕃(fān)塞(sài)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suì)。
万里鉏(chú)耰(yōu)接塞垣(yuán),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jí)门灞(bà)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参考资料:
1、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蕃:指辽国。塞,边塞。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鉏:同锄。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云窗月槛仰乘舆,俯看香车出绣襦。九陌人人歌帝力,不须微服过康衢。
三十载辛苦,锁闱求赏音。每当下笔夜,想得入帘心。
玉石眼谁别,雪霜头已侵。汝行休慢易,此恨古来深。
君子同而异,党伐古人恶。高密富诂训,吾道已东著。
礼堂百万言,惜哉半残蠹。文公起南宋,大道回其庶。
六经日再中,一扫弥天雾。义勿徇郑王,言或删申固。
党同不可为,立异岂宜务。要在辟荆榛,廓如归正路。
康成固可宗,援纬得勿误。瓣香接洙泗,金宜紫阳铸。
后儒袒汉人,徒刳五石瓠。
偷将行雨瑶姬佩,招得凌波仙子魂。
幽韵清香两奇绝,小窗斜月伴黄昏。
四面黄茅合,南头粉堞高。丹泉生石甃,山趾带平桥。
犬寄华亭信,蛇吞战国豪。登临增感慨,落日在林皋。
芳草池塘暖,东风桃杏繁。
春归人亦散,寂寞锁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