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檐一笑问逋仙,青眼相看玉树前。呵笔沈吟倚东阁,停杯惜别向芳筵。
素心知己长相忆,白发催人祗自怜。漫写老怀惊岁暮,遥传芳讯及春先。
猜你喜欢
吟断寒檐月一枝,彩毫呵冻兴来时。折花庾岭封题后,踏雪灞桥归咏迟。
铁石心肠千载赋,古今香影一联诗。高歌谁继群贤作,独对孤芳有所思。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bì),争奈微之识碔(wǔ)砆(fū)。
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微之:元稹字。
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的确,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是很下功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杜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是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如,后来宋代的江西诗派也杜甫为宗,但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因而,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是有现实意义的。
杜甫的晚年的长篇排律固然功力深厚,但多投赠之作,也非最精粹部分。元好问认为杜甫的排比铺张只不过是一种手法,元稹过分称颂这种手法,单把“排比铺张”当作不可逾越的藩篱,是错把似玉的石块当成连城璧了。这也体现了元好问反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以及对诗歌社会现实内容的关注。
屹立孤峰势一拳,神工造化不知年。江涛俯瞰下无地,云气上浮高近天。
南去山从庐阜出,北来地与宿松连。入村几处堪图画,茅屋依稀桑柘烟。
闻道唐梁际,皇华重使才。诏传东洛远,国自古闽开。
择木良禽意,承家昼锦裁。多君能继述,一卷抵琼瑰。
每因省墓殡,买棹至城西。剩有黄家宇,难忘昔日栖。
里邻悲离散,风雨感凄迷。赢得元宵饮,相逢醉若泥。
曾飞片檄下呼韩,大漠风云指掌看。揽辔秋高三晋色,挂帆天入九江寒。
清朝尚郁囊中草,祖道犹惊柱后冠。东望斗边多战气,几时书记向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