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匆匆似梦中,衣裳俄复判西风。残蝉落日那堪别,瘦马长途喜未穷。
岁事已空南亩稼,归期应老故山桐。兴来尚有平生棹,载酒何时觅钓翁。
猜你喜欢
谈笑丁年取甲科,一官潦倒鬓今皤。
飞腾尚觉声名在,枯杭其如骨相何。
舌鼓风雷无与敌,胸吞海岳未为多。
向来一纪桐江上,殊欠先生共切磨。
久客桃源若避秦,孙郎一见却情亲。诗才直欲空馀子,书法犹能学古人。
黄瘴秋深云似墨,绿波夜静月如银。元戎麾下应相问,为道年来白发新。
胡马犯金微,将军出塞飞。艰难青海战,辛苦白登围。
坐作随金鼓,驰驱拥铁衣。羌胡无尽日,乡国几时归。
震德叶灵,年芳节淑。濯伊临灞,荡心愉目。骧骑晨野,挫金晓陆。
蕙气卷旌,神飙擎毂。层岑偃蹇,耸观岧峣。烟生翠幕,日照绮寮。
银华晨散,金芝暮摇。绿水动叶,丹距映条。顾惟菲薄,徒承恩裕。
艺学未优,声绩不树。岂辩河书,宁摛淮赋。徒偶群龙,终惭并驭。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得道便无所谓古今,失道终不免会衰老。
自照自笑镜中之人,满头白发就像霜草。
扪心空自叹息,我的形影为何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会赞成商山四皓。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此诗共八句,可分三个部分:发端——览镜——书怀。
开头两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不直接入题,也无惊人之语,甚至有些过于平静,出人意外。似乎诗人是在漫不经心地讲述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长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转眼就会走向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两句诗看似对道教的肯定,实则是对道教的挖苦。全诗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诗人紧扣开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为例证,写览镜之所见;深深的自嘲和自责,形成对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现实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从来崇尚道教,理应是“得到”之人,可是到头来,依然“白发如霜草”。“自笑”一句举重若轻,接法飘逸,可以说是对自己迷信道教的彻底否定。“空”“何”二字写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自笑”“扪心”“叹息”“问影”几个连续动作则把诗人览镜时的心理活动、外貌特征和神态举止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俨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备的自画像。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诗人活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变“桃李不言”为“桃李竟何言”,是愤激之辞:我纵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赞赏“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样,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余热。两个典故的活用,写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剧结局,反映了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对邪恶势力的殊死抗争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热情。
全诗通篇并无华丽词句,而仅仅是以议论为主,间以声、色、形、态的逼真刻画,实在而不板滞,悲怆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彻;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处,全在于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
年来旅食逢重九,迢递乡心对菊花。应谓此身长作客,谁知今日适还家。
亲朋酒畔欢情洽,童稚灯前笑语哗。只愧尘埃双鬓老,临风牢自裹乌纱。
往时李成写骤雨,万里古色毫端聚。行人深藏鸟不度,便觉非复鹅溪素。
龙眠老腕作阳关,北风低草云埋山。行人客子两愁绝,未信蒲萄能解颜。
两郎了了解人意,似是画我封家市。戏作新诗排昼睡,忽有野雁鸣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