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瓜州古渡头,好风半日到扬州。客船只向城西泊,何处吹箫月满楼。
猜你喜欢
行尽江湖路未休,风花牵引过扬州。一年归客三杯酒,两岸啼莺半叶舟。
每为别离频入梦,肯因贫贱浪生愁。长安回首知何处,倚遍篷窗看水流。
韎韐风涛外,闲心寄泬寥。马嘶黄草岸,人急暮江潮。
塔影眠寒水,溪声走断桥。梦中敲古缶,长忆广陵箫。
午梦扁(piān)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泻清波一作:泛清波)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参考资料:
1、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3:300-301.
扁舟:小船。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打篷声:雨落船篷之声。
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壳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水银:喻水珠。清波:清澈的水流。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双剑匣丰城,曾受张华识。一璧藏荆山,亦被卞和得。
世之剑璧宁无多,不遇张卞将如何。送君之行无可赠,感激往事扬高歌。
君之利器不事磨,君之莹洁何庸摩。徒然拓落归前道,弃置深山掩绿萝。
绿萝绿萝汝本无情物,瑟瑟秋风轻自拂。自从四皓守商颜,久矣豪雄多没汨。
饮君酒,送君行。造物甚乳虎,壮者谁能撄。风号万叶震,水激幽涧鸣。
饥杀金凤皇,落尽梧桐树。肯杂枳棘林,枉触鸱枭怒。
浊洁各有怀,彼此讵相顾。送君之行当日暮,一声白鹤横空度。
此调祇可令君知,道上逢人慎勿吐。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五峰绵豆俯江皋,曾见蕲王驻节标。时有军持耕土出,藏兵洞来没莱蒿。
朵中飞下玉霄神,仙韵娇姝一粉真。冰晓浴乾银浦水,雪篱愁损草堂人。
名姬骏马空词笔,废苑荒台老战尘。冻野苍茫天四惨,两行啼雁独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