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至祀陵纪行

九重霜露重三时,盛代官曹有令仪。南陆正回羲驭晷,北轺仍遣汉陵祠。
身辞左掖炉烟里,路出西郊野水湄。已少游尘轻扑面,更无飞雪乱侵肌。
居民小市多新集,胜国荒城秪断基。耕罢疲牛驱再作,蹶馀羸马坠还骑。
遍观禾圃知秋熟,稍憩茅檐觉午移。别苑场空犹苜蓿,孤村树老自棠梨。
因过古渡伤心切,为送停云驻足迟。岁晚萍踪怀故侣,境偏芹馆赴幽期。
词林旧邸经年在,谏议高名后世遗。莫厌车装频去住,载看堂构几兴衰。
松风入梦长惊枕,槐月窥人直到帷。绛帐广文停夜酌,白头老将具晨炊。
传教驺

猜你喜欢
论交何必星霜久,白头得似倾盖友。
长安市上李将军,挽弓旧不论石斗。
只今有子似渠长,清夜读书雪边牖。
云端烽烟半点无,怪来将军不好武。
遗我骊珠三百颗,字字镌鑱未曾苟。
得得且看钱塘潮,莫莫言攀渭城柳。
朝家金印斗样大,情知不上书生肘。
儒冠多误侬饱谙,毛锥焉用君知否。
便应早请终军缨,径须系取单于首。
居延蒲类水如天,吹作春风一杯酒。
归来冠剑上凌烟,剩作功名落人口。
如何收剑许光芒,也趁槐花黄里走。
献璞虽真不救胫,绝弦何如只停手。
人生匹似风中花,荣瘁升沉岂非偶。
与君早赋归去来,名垂万古知何有。
不如耳热歌鸣鸣,醉帽欹倾衣不细。
诗流唱和秋虫鸣,僧房问荅狮子吼。
尽令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chǎng),仍是谪(zhé)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shǔ)客,惟爱卓文君。
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点染似的炯炯有神。琼林般的仙境终究远离尘世。试看你披着鹤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谪到人间的神仙。
休要清谈,即使挥动那玉柄的麈尾拂尘;清谈伤真,要不伤真,必须保重身体,蓄养元气。风流韵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纯真?不应该像蜀客司马相如那样,过分贪爱卓文君。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241-1243页
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鹤氅:鹤毛制作的斗篷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保器全真:保全身体和真气。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
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随即暗示着:沈东阳式的词人只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而王东阳式的友道不为求官身体并不瘦损,并且“点漆”如画,黑白反衬,凝然有神,风姿绰绰,宛如“神仙中人”。词人既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又宣传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须知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着。“琼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这里连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风尘外物”,“琼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鹤氅裘”,洁如鹤羽的“真神仙人”之气质;李白之典,喻示友道从仙界贬到人间,成为尘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当。以典赞美友道之情,恰到好处。“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或许这就是“谁道东阳都瘦损”而引起词人忧虑的真实缘由。
词的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不要迷于美色。“省可清言挥玉鏖,直须保器全真”,全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一派人是“清言”,并“挥玉麈”,自为清高荣光,风度翩翩,可谓“世界皆浊,唯我独清”;一派人是“省可清言”,“清言”伤“真”误事,可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词人持后派之见,并以规劝道友休要清谈,不必“挥玉麈”,而要强健身体,保全真气,须知“真气”是道家思想之精髓。紧接着向友道提示:你是道人,“风流何似道家纯”。“风流”与“道家”水火不相容,“道在世外”。只因道家避世,超脱人生,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的原因。道人守道,保持真气,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风流”韵事比得上道家的纯真气节。“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最后向道友发出警告。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以此为镜警告友道不要蹈司马之覆辙贪色而丧命。或许友道不是英雄,就是平民道徒也得要过好美人关。
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