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晴旭飏轻飔,拜领恩纶竟莫辞。八座敢誇三珥贵,千金不羡五花骑。
休论孟德头风事,绝胜杨侯耳热时。老去毛君犹未秃,玉堂閒写赐貂诗。
猜你喜欢
乌纱巾上透凉芃,一发君恩力未辞。
赐暖宫貂同日戴,冒寒郊马有人骑。
耳闻明主如丝诏,心似穷民挟纩时。
明向玉阶还再拜,羔羊重续退公诗。¤
天上晴云散煖飔,晓霜先与赐貂辞。宫墀正引千官拜,塞马方怀贾客骑。
兴岂龙山吹帽日,恩同汉帝解衣时。琼楼玉宇寒多少,拟和新词学进诗。
轻盈弄日煖含飔,短发蒙茸乱不辞。狐掩敝裘惭并价,马惊寒影怯初骑。
宁同赵服随胡制,不似齐宫污肉时。寄语春风莫吹却,多情长诵感恩诗。
拂面寒生雪后飔,十金貂价岂容辞。鵔鸃秖解戎衣著,狐貉空随猎马骑。
礼重鄘人歌鼠日,功多杨子拔毛时。君恩不与炎凉变,欲和唐官赐葛诗。
春风一夜到衡(héng)阳,楚水燕(yān)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一夜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雁儿盘算着路程,准备立刻从楚水边飞回燕山旁。
不要怪我春天一来就要回去,江南虽好,却是他乡!
参考资料:
1、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98
2、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07
衡阳:今属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势如大雁回旋,名回雁峰。相传北来的大睚到此不再南飞,遇春飞回北方。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战国时,楚国占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区,这里言楚,即指江南。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从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由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咏雁的诗通常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诗歌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诗人一开章就说“春风一夜到衡阳”,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从冬到春的岁序交替。乍看起来,好像有悖于常理,仔细一琢磨,这洋溢着人们对暖风乍至、大地春回的轻松喜悦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雁儿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因而对此特别敏感,暖风初至,便喜不自胜。
第二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雁并不是因此赢得舒缓喘息的时机,而是产生急切离开的归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准备立刻从楚水之畔飞回燕山之旁。这一层跳跃,写出大雁归心的急切,可说是“闻风而动”,绝无犹豫。“楚”,当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燕”,却是寒冷的北国,山水互文见义,正说明从南到北,这中间,要经历千山万水。“万里长”显示了大雁征程的遥远。而此时的江南,春色佳丽,正好流连。对此,人们心头困惑自然转化为对大雁的质疑,不但诗人要“怪”,连读者也要“怪”。
后两句当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诗人用托物咏怀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闽侯县人,江南本来就是他的故乡,他却说“江南虽好是他乡”,由此看来,诗中的“楚水”、“江南”并非确指某个地域或方位,只不过是一种借代性的语句,指的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朝堂。因而本诗的主题不是表现对故乡的执着的爱,而是表现了诗人想辞官归隐、遁迹林泉,寻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意趣。
本诗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取向不同,不写秋雁南归,寄托羁宦北方的士大夫对南方乡土的思念,而是写春雁,在春风吹到衡阳时,不计从“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程途之苦,坚决要回艰苦的北方去。诗旨不在于区别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现不留恋温柔富贵的官场,甘愿终老田园过吟啸自得的清高日子。
诗歌四句的结构,从弃优就劣这一违背常情的举动,引出疑问,而后归结到全诗的中心,有助于将主题表现得更鲜明,艺术手法上从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惊诧后再以拟人的口吻亮底,加强了艺术效果。
驿路近津桥,星河接海遥。露塘风折苇,沙屿月平潮。
远火渡头急,疏钟湖外飘。那堪凄凉夕,凉景入寒条。
赤伏膺符日,皇图若缀旒。配天期祀夏,复古果兴周。
再造承三统,维新叙九畴。世方知艺祖,燕翼有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