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衾铜辇梦来稀,墨绶新县映赭衣。风木不堪寒夜听,寒鸿偏向别时归。
晴天入楚千峰出,积水边淮独树微。想到凤台朝觐后,宦游何处念春晖。
猜你喜欢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米罄方愁罍耻瓶,饴含又笑雀开屏。诗人老去知梅格,稚子生来有桂馨。
淡墨作书空即色,酽茶当酒醉还醒。吾生如寄天涯老,手植松槐照眼青。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jùn)邑(yì)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miǎo)漫连云霞。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大河:即黄河。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城市:即指清河。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犹回望。旧乡国:故乡,指京洛。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尘海劳劳索笑颜,江寒沙白望梅山。又开豪杰千秋眼,得借名贤半日閒。
天外干戈凭阖辟,镜中鱼鸟待飞还。古来将相无多手,帆挂诸峰出暮湾。
望海楼高目力宽,海潮来处是天根。
日边市舶程途远,水外亭台景象昏。
巨鳄出时防患害,大鵰当北各飞翻。
将军有意还铜柱,俯看南溟气欲吞。
为嫌禅板太无端,岂料遭他象简瞒。今日因何忽放下,普天致仕老仙官。
与公相从久,未始蹈琐细。
我既困索米,公已安吴地。
一廛了百指,与闲殆天意。
陛下圣而武,庶物进以汇。
择材访耆宿,粲若数一二。
考盘出幽隐,鼓箧趋朝市。
公尚有遐心,讵宜忽初志。
腰镰与手斧,甘穷几经岁。
我原以公名,充庭如孔翠。
风云际盛旦,用激志士气。
胡为倏来往,老怀惜掺袂。
惟冀加餐饭,贤者不终弃。
功名会有日,当看咏既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