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旭凌绝嶝。
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
掩岸墐石户。
结架非丹甍。
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
暧然若可睹。
清霄扬浮烟。
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鱼攸}。
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
延心念净土。
若乘四等观。
永拔三界苦。
猜你喜欢
夙昔志幽寻,閒来即登历。天清海上秋,木落林间夕。
琴樽集华缨,歌吟坐台石。醉归觅前途,暝岩起寒色。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版本二)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参考资料: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37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67-868
雨前初见花间蕊(ruǐ),雨后兼无叶底花。蕊: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版本二)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行春桥外秋光满,满汊菱窠信手牵。摇舻不知镫火上,城中又见月华圆。
拂尘笺蠹粉,卅年事,梦无痕。漫闾里浮沉,晴寮泼茗,水榭开尊。
衡门。啸歌送老,恁司勋伤别复伤春。一律空中寄恨,竹坨南北吟身。
鲈莼。枉引归轮。经卷畔,暂相亲。便长教隔绝,杯盘草草,灯火昏昏。
怀人。更悲逝者,叹延津龙合竟须分。寂历秋窗夜雨,品词好续灵芬。
吾生自谓巢居子,绝迹丘园澄物牵。杖履春风禽对语,逍遥日月花晴眠。
繁华过眼须臾事,木石无心百岁缘。祇此清閒超世网,何须阆苑访神仙。
李将军,材且武,儒冠换得兜鍪去。身疑南极老人星,气食阴山雪毛虎。
雕弧白马金仆姑,天地昂昂此丈夫。五十方为求盗使,人生何用苦诗书。
寄言邵武诸官长,不是寻常一腐儒。
为道知难进,求閒亦未成。凭将无益事,娱此有涯生。
见水移觥去,闻山皆襆行。感时多长语,虚窍偶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