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欲并贺知章,洛社何如司马光。耆旧即今新续传,达人随处可为乡。
沙溪绿蕙牵风细,水榭青萝映月长。更喜郁林洲畔石,岁寒相对倚冰霜。
猜你喜欢
闻君失却娇生子,老泪淋漓尺五棺。情逐雨花春落寞,恨随江水夜瀰漫。
帘前逐鸟竿犹在,纸上涂鸦墨未乾。应对阿婆伤往事,啼乌声里说更残。
前身应有再来时,请看东园十岁儿。且喜未衰难绝望,共知无益省悬思。
维熊梦拟重符兆,谈虎诗惭独后期。早晚共携收泪酒,慰君怀抱破君疑。
青丝织作双鸳鸯,紫丝绣成双凤凰。
在家不敢窥屏著,心愿出门逐夫婿。
琴中解道人心事,不辞半夜将身去。
君亲涤器妾当垆,岂料赋成天上知。
临邛旧事不记省,千金多买青蛾眉。
嫁时衣裳今尚在,妾貌未衰君意改。
当时去家恨太迟,今日思家翻自悔。
玉环既断不复连,青铜既破不复圆。
古来往人多薄命,不见鸾胶能续弦。
但愿新人同燕婉,桃花长春月长满。
旧京文藻剩才贤,转眼春风巳十年。载酒动陪云谷燕,移床忆就水亭眠。
别来城郭应无恙,老去头颅底是仙。曾把平生商略尽,不将名托故人传。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八景云舆驾六龙,东方常御太和风。
箫笳冉冉升黄道,冠剑重重拜木公。
老为吴会客,耆旧不相忘。
政以牛马走,曾陪鹓鹭行。
千年书穴在,六月镜湖凉。
从此登临地,回头忆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