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乱天崖,杂树郁参差。伯鱼留蜀郡,长房还葛陂。
练练波中月,亭亭云上枝。高岑蔽人者,无处得相知。
猜你喜欢
吾读稊稗篇,庄生如有悟。糟粕苟不存,吾道在何处。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shē)。
雪声偏傍(bàng)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lòu),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piào)骑,辛苦向天涯。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7-218
赊:遥远。
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角:号角。分:区分。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碎花:喻指灯花。
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
雪拥貂裘一马驰,孤军左袒事难期。奏函夜入明光殿,底事庐儿探得知。
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仲春蔼芳景,内庭宴群臣。森森列干戚,济济趋钩陈。
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正声迈咸濩,易象含羲文。
玉俎映朝服,金钿明舞茵。韶光雪初霁,圣藻风自薰。
时泰恩泽溥,功成行缀新。赓歌仰昭回,窃比华封人。
霰集先惊密,云垂陡觉低。穿帷才巧入,拥砌已深迷。
蟾影宵翻鹊,犀光昼骇鸡。投虚知井幕,蒙险失岩梯。
九地藏膏泽,千门委璧圭。黄舆增厚载,玄武蛰幽栖。
忽洒声尤急,中休气转凄。辨方惟有服,封谷不须泥。
稍喜夷涂辟,多忧陷阱挤。世将还朴素,壤尽彻青黎。
固欲殊廉角,于何画町畦。溟池涵上下,瀼岸渺东西。
缟举仙人袂,窗明玉女闺。混沦收日脚,轩豁露坤倪。
剪毳巾成氎,吹灰室覆缇。妖氛随荡析,阘茸谢搥提。
劲竹犹遭挫,疏梅恰吐齐。若为散鳞甲,无已戮鲸鲵。
晛日消迟见,丰年卜可稽。渔归装袯襫,儿戏象狻猊。
正苦贫衣绽,那禁冻面黧。晓罂初拨醴,午椀更吹齑。
几梦斟羔唱,徒闻索饭啼。掩关谁扫轨,返棹却寻溪。
践迹嗔鸿爪,全生愧马蹄。莫抽梁苑思,争效汉衿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