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面吹衣雪点晴,乱纷纷地亚夫营。借风为力终无赖,与水何缘却托生。
看雀啅金新蕊破,爱蜂撩玉小团轻。踏歌女子空连臂,唤不归来信薄情。
猜你喜欢
恃何颜色漫狂颠,虽取花名未敢怜。寒士衣裳思挟纩,相公帘幕欲漫天。
吹嘘不起春泥上,撩乱无端老鬓边。一种当门小儿子,傍风因日弄轻圆。
出处陶潜宅,兴亡炀帝堤。窗扉容点缀,原野自高低。
地迥栖难稳,风高去易迷。颠忙能几日,萍满水东西。
曾与行人惜翠条,而今飞絮满河桥。一分流水萍初碎,百尺春风雪未消。
微扑妆楼啼半面,乍黏舞席折纤腰。沾泥更傍谁家砌,帘户新声紫燕娇。
婉娩春风与愿违,悠扬风日暂无辉。不随芳树千林歇,还称游丝百尺飞。
梦落吴蚕欺白茧,心随代马恋征衣。凤池踪迹逡巡到,未忍飘零拂钓矶。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qiǎn)金心带雨斜。
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
参考资料:
1、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73
2、孙映达.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1096
野人:居住在乡间的百姓。饷(xiǎng):赠送。物华:美好的事物。偏:偏偏。黄花:菊花。
铁骨:这里指菊的枝茎。奠遣:不要让。金心:这里指菊的花朵。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人咏菊之作很多,但此诗为作者一念触发,灵感倏至而作。
头二句写作诗缘起,乡居野处的百姓出于对隐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赠菊花。首句“战罢秋风笑物华”,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次句“乡人偏自献菊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诗的一、二句创造了赏菊的感情环境。
后两句则笔势急转,“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是全诗最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诗句。诗人由对自身的抒写转入对菊花的描绘。野菊挺秀的枝茎和灿然如火的黄花激发许多联想。花茎虽已经霜,仍不失挺拨咄咄之势;“铁骨”一词拟化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诗人以怜惜的笔调写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后二句虽然字面上全为咏叹菊花的字句,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无疑,后两句仍是在抒写诗人自己的豪情气概。
前两句是叙述,叙述中充满诗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铁”字修饰,“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全诗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
此诗严格说来,不是纯粹的咏物诗,因为诗人的感情、精神时时介入其间,不过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态处处与涌荡于诗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诗人才得以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实质而言.作者描绘菊花的诗句已创造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将主体感情固着其中,菊花成为诗人情感的一个对等物。
至德春山紫翠堆,楚东征吏又重来。
是中正好觅佳句,扪腹自怜无此才。
霜护云低,竹外斜枝初璀璨,仙风吹堕玉钿新。度清芬。
叹寒冰艳了无尘。不占纷纷桃李径,一庭疏影冷摇春。月黄昏。朱希真常跋此词及谒金门“春待去”词云:读二词,洒然变俚耳之焰烟,还古风之丽则,宛转有余味也。盖治世安乐之音欤。恨无韩娥曼声长歌,以释予幽忧穷卮之疾。但诵数过,增老夫暮年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