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环翠堂前物,材比楩楠寿比椿。云盖今看树成日,雪头还在手栽人。
新苞擘玉收苍子,灵柢蒸霞验伏神。我祝长生写生去,墨花吹雨砚池春。
猜你喜欢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濯锦江前万里秋,登临端不限梁丘。黑泉白草长年备,朔雪炎风无日休。
天府文章明梓木,星桥氛祲净灵州。即看多士桢王国,肯负玄龟锡禹畴。
深红山木艳丹云,路远无由摘寄君。恰似牡丹如许大,浅深看取石榴裙。
来家疃前春可怜,芳郊迟日起晴烟。柳枝袅袅翠犹弱,花蕊菲菲红且妍。
荒陇岁时还俎豆,短墙儿女正鞦韆。青年竹马欢游地,华发经过思惘然。
山寺无尘垢,携筇直过之。看僧缝衲子,听鸟语花枝。
江旷杯曾渡,钵空龙已飞。禅关堪借榻,欲去复迟迟。
人世书鸿今断翮。片字随风,始信儿童笔。水阔山长都几尺。
埋愁无地秋花碧。
已似三年凋玉质。粉尽香残,即在离家日。梦里相招难认识。
殊乡万里行无力。
虚窗暑亦谅,境静昼偏长。
树色烟明灭,蝉声风抑扬。
家贫书是业,身老睡为乡。
赤日黄埃客,纷纷为底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