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衰不相见,忆昔蓟门逢。送别吴帆远,含思燕树重。
湖光閒鹳鹤,秋色净芙蓉。月下长安梦,枫桥夜半钟。
猜你喜欢
敕(chì)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lú),笼盖四野(y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参考资料:
1、敕勒歌.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18]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笼盖四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湘管娟娟弱凤翎。霜毫楚楚醉猩英。就中心早可人情。
渐老江淹无好梦,输他年少意纵横。只堪閒写换鹅经。
娟娟玉露滴清圆,净洗新凉水碧天。稠叠壶觞丛树下,凌兢马影夕阳边。
深杯到手辞难却,好语如珠断复连。欲继高吟还自笑,强安一字苦拘牵。
云意生阴晚不收,西风疏雨一江秋。画图忽上阑干角,隐隐平湾转钓舟。
七月五日阻北风,江头白浪高于篷。中秋夜泊华阳镇,琵琶琥珀声瑽瑽。
月高鸡啼天不曙,官船吹金起击鼓。不闻江上人语声,惟闻满江动樯橹。
北风渐软江水平,高帆一一出前汀。估人利涉争及时,何能熟寝待天明。
披衣出舱我看月,波黑天低光明灭。梦中每爱放江船,月落空江鸣鶗鴂。
何代经兵火,终年委雪霜。
文章谁黑白,首尾自参商。
琬琰那沦翠,尘沙渐变黄。
人生异坚石,抚汝重苍茫。
未央宫阙转光风,谁识萧何第一功。禁殿潮连银海阔,御楼霞似赤城红。
旧来双舄飞翻处,今在春秋赞祝中。自此翔麟驾君辇,试从紫陌看方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