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矗矗山上石,青青石上松。托根既以异,贞干凌苍穹。
不随春色荣,肯随秋风靡。春去秋来自岁年,年年劲节常如此。
吁嗟乎,沈母之操无乃是。结发事良人,夙夜奉姑嫜。
灿灿红罗襦,上结双鸳鸯。殷勤不惜理蘋藻,此生自分能偕老。
人事从来错迕多,连理摧残何太蚤。上有垂白亲,下有呱呱子。
嗟哉夫子心,九原应不死。夫君死兮何敢生,夫心不死何敢死。
朝供菽水暮和丸,一旦红颜为君毁。有儿作赋能凌云,自言持此报夫君。
平原未竟生前志,长吉忽修地下文。独抚遗孙心最苦,指点遗经泪如雨。
凉月娟娟照素帏,严霜片片栖寒杼。黄鹄歌成倍惨然,夜夜愁闻绿树鹃。
幽谷倏回白日照,玺书赢得君王怜。六十年前相永诀,记得托孤言更切。
儿今有子已高骞,鹄立中朝称俊杰。豸服归来称寿觞,北堂大母年方耋。
赭然颜上丹,犹是盈盈双眼血。皭然心上冰,飞作萧萧双鬓雪。
三春桃李竞妍华,后彫惟有贞松节。吁嗟乎,石可泐,松可折,沈母之名不可灭。
海上灵山孕神秀,万木苍苍碧云溜。山头霁色衬朝霞,树里岚光宜晚照。
尘嚣迥隔绝纤埃,金仙之宅如蓬莱。神房半自花间出,定室多从松下开。
胜槩岧峣真绝境,目极神驰与俱永。飞岩踏上听天鸡,叠巘攒云愁半岭。
终南太华休争奇,其中佳趣人不知。岩扉静掩薜萝月,法水光涵祇树枝。
不用伤心怨迟暮,且须载酒随玄度。玉堂词客解长歌,挥洒何须便归去。
自笑狂吟非等伦,丽句从来贵有邻。他年诏许还山日,结社应须访旧人。
夔(kuí)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jiē)。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xīn)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huán)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biǎn)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8-229.
2、窦英才等.唐代文学作品选【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1):93-94.
3、华夫.杜甫《负薪行》语词小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65-66.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此诗写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诗中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
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后汉书·周举传》指出当时的社会弊病是:“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这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社会同样存在。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自,四五十岁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夔州处女被安史之乱葬送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是表现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和悲叹,而用“长”字则是夔州处女的自怨自悒。
此诗的第二个层次,即“土风”以下二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也可以说是诗的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妆束。她们十之八九要砍柴、卖柴,换的钱来养家糊口。女子既要维持家计,又要应付官府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接下去两句写她们的服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杜甫写的是老处女,所以她们把头发挽成垂颈的双鬟。因为是处女,她们爱美的心思尚未泯灭,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了,上面却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还只是作为铺垫,目的是写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滚西一带的集市在高处,她们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卖。对于“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意思是背盐只赚得蝇头微利,是贩私盐,是偷偷摸摸地贩卖私盐,这样“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负薪,还得背盐。在唐代盐铁由国家专卖,贩私盐不允许,但可以多赚一点钱。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一点私盐,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样为了屯积居奇。杜甫把史书中的“乘时射利”和“豪贾射利”改为“死生射利”,正是为了说明背盐女子像获取猎物一样冒险挣钱。“死生”二字是定性的,“射利”二字是绘形的。正因为负薪女挣扎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所以她们备感生活的艰辛,挥泪度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图画。
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这里的“巫山”与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无直接关系,当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此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乃具有典型之意义。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此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乃是鲜见的。诗写土风,文字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