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吏惜折腰,今人为吏愁吹毛。渭城小邑大如掌,百家杀尽十家逃。
俞侯年少专城居,渭人始得归田庐。郭外行春策病马,壁间退食悬枯鱼。
一朝微中考功法,拙宦违时乃承之。妻儿驴背坐复跌,担囊但有琴书压。
君家旧在黄山曲,武溪千转清如玉。拂衣长啸山水间,回首风尘真仆仆。
五柳门前菊欲黄,布帆高挂蒹葭苍。归去来兮倘相忆,陇雁飞时书数行。
猜你喜欢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fù)掌中杯。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五纹:指五色彩线。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葭: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
腊:腊月。
云物:景物。乡国:家乡。覆:倾,倒。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素秋向晚,正洞庭木落,疏林凋绿。惟有岩前双桂树,翠叶香浮金粟。皓月飞来,徘徊树杪,光射林间屋。夜深人静,好风忽起庭竹。俄顷万簌号鸣,清寒疑乍,听高岩悬瀑。起看碧天澄似洗,应费明河千斛。细酌鹅黄,宴搜奇句,逸气凌鸿鹄。浩歌归去,却愁踏碎琼玉。
羽扇轻衫,层台小立,兴趣悠然。爱江流滚滚,征帆一片,棋声落落,玉子盈盘。
手战何人,输赢一著,便作千秋胜负看。消尘累,想招来佳客,合是神仙。
数峰江上青山。正拂面、清风出树间。笑争心纸上,谁甘退后,旁观局外,我转偷闲。
放眼高瞻,开怀远寄,万顷苍茫映碧天。披图画,知宦情如水,总付云烟。
古庙三贤在,方塘一鉴开。水流螭吻出,源发鹫峰来。
树影波心见,茶香云外栽。竹炉有风味,醒却紫霞杯。
无数轻鲦莲叶东,泳芳吹沫竞浮空。
疑追戏蝶来天上,误饵游丝没镜中。
点额冷光如吸露,濯鳞香阵微飧风。
相忘乐事江湖外,捉影还看嚼蜡同。
卢城伤飒沓,郁水引游衍。虽非千里驾,发棹自成远。
郊原互盘纡,洲渚迭溶演。水波舷下割,日影帆上转。
巀嶪开一门,澄鲜豁双眼。层阿蔓绿萝,阴石滋斑藓。
坎流知所止,井汲当自选。怀金泉靡堙,不易心弥显。
讵以朵颐龟,取笑饮河鼹。亮为江海人,独契蘧生卷。
几夕疏林下,山花慰客心。哀猿自相叫,惟恐暮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