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别岁频改,相思心未降。故家沧海国,高卧白云窗。
适趣琴三叠,随游鹤一双。东来抱锦轴,喜见笔如杠。
猜你喜欢
内阁承宣地,朝朝侍柘袍。七人亡过半,二老去能高。
蹇劣仍踰分,驱驰岂任劳。怀归归未得,鬓雪不胜搔。
所性常存存,危者惟人心。
子才秀吾宗,一歕凡马喑。
俊快恐易蹶,谨勿轻千金。
贤关集多士,辔策方骎骎。
功名亦漫尔,培护在资深。
我尝评京华,真是秽浊林。
绳约稍自宽,一纵不可寻。
蚤夜贪倚门,翼翼如有临。
亟归慰慈抱,毋浪花边吟。
云鬟(huán)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chī)夷去得无。
酒醉后头发散乱,依靠着栏杆发现眼前一片美景。倚仗别人搀扶我,进入仙家的境地。
一望无际的枯草,我从水路取道苏州,就随着范蠡退隐江湖离开仕途么?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3-105
云鬟:古代通称妇女的头发。此处特指苏轼自己的头发,这与古代成年男子束发的习俗有关。倾倒:有散乱的意思。
姑苏:指苏州。鸱夷: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主动退隐江湖,改姓更名,到齐国时称为鸱夷子皮。
上片写醉后所见的美景以及醉态中的奇想。首句“云鬟倾倒”,直接描写酒醉后头发散乱的状态。次句“醉倚阑干风月好”紧承前句,当苏轼醉后倚栏而望时,忽然发现了一个美的境界:“风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在醉酒后拥有本真的自我,再加上恰好与自然美景相遇,这种“酒中趣”就显得不俗了。“凭仗相扶”一句,承上句一个“醉”字,仍写醉意朦胧的状态。就在这时,苏轼突发奇想,“误人仙家碧玉壶。”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博览群籍,不免于“杂学旁搜”,神仙方术之类书籍也莫不毕览,由该词所写可见一斑。这里“仙家碧玉壶”的神话传说,不仅紧扣上文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苏轼童真与诙谐的个性。
下片写赴杭州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途经苏州时的怀古之思。“连天衰草”句,显示了江南仲冬时的季节特征,展现了苏轼在旷野中行进时一片苍凉、凄清的景象,多少也透露出苏轼在宦游中某种疲乏、栖遑(huáng)的心态,为下文引发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预伏一笔。接着“下走湖南西去道”一句,是叙事,暗写当前赴杭任之事。“湖”字“当指太湖”,并与苏轼此次取道湖州至杭州的履历相印证,以确定本篇的写作时间,是颇为精当的。“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两句,写经过姑苏时,引起对当年归隐江湖的越国功臣范蠡的联想,以及对苏轼自我人生道路的思考。尽管苏轼的这种思考是偶发的,并不符合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人生理想。
幽花黄胜袅蹄金,唤醒人间富贵心。正色本来天造化,风霜不怕九秋阴。
舍筏求香偈,因泉演妙音。是明捐俗网,何独在山林。
缭绕藤轩密,逶迤竹径深。为传同学志,兹宇可清心。
歇浦秋深,正潘郎八秩,合称潘老。回首三塘,忧患不知多少。
每事当头呼号。大伙随声同调。公须记、持节归传,新疆歌舞真妙。
月儿爬到,姑娘梳妆台儿上,半面偷照。四十年来,总是精神充饱。
百岁更能矫矫。今宵莫惜金樽倒。齐祝愿、寿宴常开,长篇大作频报。
幕下精神清似水,门前责望重於山。
君家文伟规摹在,事业全归静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