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楼风雨急,别意杳无据。对酒增淼茫,推篷是何处。
猜你喜欢
袅(niǎo)袅城边柳,青青陌(mò)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纤长柔美貌。陌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叶:此处指桑叶。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峡水都是泉,非雨元自足。不知几滴珠,成此一川玉。
旁将山染翠,仰为天写绿。何当雪月夜,孤艇苇间宿。
辞衡门兮至欢。怀生离兮苦辛。岂羁旅兮一慨。亦代谢兮感人。
四运兮遒尽。化新兮岁故。氛惨惨兮凝晨。风凄凄兮薄暮。
雨雪兮交纷。重云兮四布。天地兮一色。六合兮同素。
山木兮摧披。津壑兮凝冱。感羁旅兮苦心。怀桑梓兮增慕。
胡马兮恋北。越鸟兮依阳。彼禽兽兮尚然。况君子兮去故乡。
望归涂兮漫漫。盻江流兮洋洋。思涉路兮莫由。欲越津兮无梁。
长相思。久离别。一罢鸳文绮荐绝。鸿已去。柳堪结。
室冷镜疑冰。庭幽花似雪。容貌朝朝改。书字看看灭。
胸次玲珑达事端,入山买屋贮清寒。
奉亲最乐危时见,与俗相忘实处看。
閒辍琴书翻兔册,旋添竹树隔牛阑。
疏衣淡饭门多闭,章甫何妨独旧冠。
数枝姑射斗婵娟,疏影分明不夜天。散却广寒宫里桂,春光长满玉堂前。
年少将军意气雄,乃翁宪府旧乘骢。鲁中诗礼有庭训,江左衣冠多士风。
玉树青葱秋色里,明珠炫烂月华中。滕王阁上重回首,后夜相思寄别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