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兄弟各才良,谁为酬知水鉴光。天地好人还自好,古今狂者岂皆狂。
碧油帐绕青丝鞚,紫锦囊封白雪章。万里平江能送我,十年灯火梦淮阳。
猜你喜欢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庭前桂花发,清香散凉飔。采采黄金英,倾筐方自持。
思欲赠远人,风波阻长岐。望望不可反,馨洁空自奇。
一抔新土寄馀哀,故老相邀信步来。行到水西村尽处,桃花无数未全开。
古寺门空闭,青林紫衲僧。风传斋后磬,雨暗座前灯。
经不念中品,禅能参上乘。夜深谈半偈,无愧佛图澄。
大湖际天碧,浩荡浮万象。中有洞庭山,天作蓬壶样。
芦苇秋萧萧,时闻发渔唱。风顺如可寻,月明迷所向。
有人在扁舟,发白意夷旷。扣舷了不顾,出没信波浪。
心已类水石,何由知得丧。遗民至如今,自古惟越相。
初为吴都囚,君臣忧醢酱。忍耻人谓愚,祈生世知妄。
尪癯脱万死,归国奇谋创。行师舞群姓,下令跃诸将。
夜半覆姑苏,夫差始悲怆。安恻宽晷刻,反掌成伯王。
江山入会稽,功高谁与抗。宠利速祸败,忠臣半诛放。
遁去举邦求,君王铸形状。寂寥数千年,相见霜缣上。
百丈山前妾逢主,礼贤镇中子逢母。三十馀年昨日同,白发相看泪如雨。
阿㜷去时未断乳,儿壮得知心独苦。清湖老妪天所留,逆旅主人神使语。
归来桑竹溪之浒,妇前持觞儿起舞。双瓜生祥表秋圃,岂用旌书动官府。
吴人买妾纷莫数,岁满母归遗子女。巷南巷北不相觅,况复山川两脩阻。
呜呼千秋复万古,孝子之名在寰宇。世上滔滔忘母人,不愧唐昌一抔土。
吴王城里柳成畦,齐女门前水拍堤。
卖酒当垆人袅娜,落花流水路东西。
平头衣袜和鞋试,弄舌钩旂绕树啼。
此是吾生行乐处,若为诗句不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