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气空遗剑,床灯不照琴。春怀不自得,老病忽相寻。
事往浮云梦,山馀宿草心。平生孺子意,絮酒一何深。
猜你喜欢
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写了一位为丈夫所遗弃的妇人自保贞洁的德操品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和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用杜诗,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则进一步点出其人远人的踪迹,想当初,他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此时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归来,倒是出外时的情景。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
“词人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卷下)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合作。
系缆江沙静,杖藜岩谷春。
花依竹色好,草入涨痕新。
占笋苔初破,尝梅客遽颦。
篙师勿槌鼓,幽兴苦留人。
支硎右转峰高攒,峦光如画侵眉端。中有元精在山骨,六丁呵护谁相残。
凡夫处士真健者,斫削不使形神完。手提刚斧向出截,砉然天地开奇观。
神灵骇走造化泄,银河泻出流人间。青天飞雨夏飞雪,无风不断声潺潺。
萧然冷色上须鬓,到此始信山称寒。匡庐面目安可识,余波往往惊尘寰。
嗟我衣尘满十斛,枕流洗耳缘终悭。何当更招听雪伴,疏帘清簟过经年。
春梦撩天笔一枝,梦中伤骨醒难支。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昼诗。
会稽山上月如轮,鸿雁相将江水春。幕府英豪虽可数,樽前谁是急难人。
西子湖边路。看依然、水光山色,自宜晴雨。天上归来重载酒,惟有旧盟鸥鹭。笑鬓影、星星如许。公子华筵凉似水,更绿鬟、窈窕歌金缕。留晚醉,看眉妩。三生书记真豪举。把平生、香奁软语,锦囊佳句。君到淮南明月夜,为问崔娘安否。□翻作、锦筝新谱。只恐惊鸿花外起,趁行云、直过沧江去。飞不到,断肠处。
悬象西颓。
虞渊纳景。
嘉乐未晞。
严驾已整。
行矣征人。
身乖路永。
飞骖顾怀。
华蝉引领。
遗思北京。
结辔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