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砌塔阴浓,朝回尚叫蛩。粟征山县欠,官转水曹重。灯照楼中雨,书求海上峰。诗家无骤显,一一古人踪。
猜你喜欢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lì)枝来。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0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3、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2-123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毁不得,赞不得,
天台出得个般僧,一似青天轰霹雳。
走京城,无处觅。
业识忙忙,风流则剧。
末后筋斗背翻,煅出水连天碧。
稽首济颠,不识不识。
狭路相逢捻鼻头,也是普州人送人送贼。
薄暮霜篱景色加,名园分得岁寒花。谁知建业骚人馆,不是浔阳处士家。
骑鲸仙人海上归,至今草木犹清厓。
千山落日送樵笛,万里长风吹客衣。
春空蛾眉浮翠黛,夜光犀渚沉珠玑。
神游故国应过此,高蒙临流知是非。
庑下浮沈老伯鸾,树间寂寞隐申蟠。
主翁倘解怜芳洁,莫作藤萝枳棘看。
万叠青山与世违,一岩云物倚天危。
僧开峭石难行路,猿叫枯松最上枝。
药鼎施人寒种火,菜畦行虎宿无篱。
此中别有忘年事,扰扰红尘死不知。
不种平池玉井莲,卷帘堂下水如烟。溶溶自涨晴江绿,脉脉还通暗谷泉。
谁道冯唐今白首,始知梅福是真仙。客来莫吐青铜面,要看蟾宫上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