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东甸尉,铨注似恩除。带土移嵩术,和泉送尹鱼。印床寒鹭宿,壁记醉僧书。堂下诸昆在,无妨候起居。
猜你喜欢
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遥指金陵县,青山天一隅。行人怀寸禄,小吏献新图。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漠漠花生渚,亭亭云过湖。滩沙映村火,水雾敛樯乌。回首东门路,乡书不可无。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馀。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
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
早春和煦,正宝鞍争道,雕轩盈路。远近轻雷喧紫陌,尘暗垂杨古渡。
一叶扁舟,半篙新水,便凌风轻度。光涵云影,数行鸿雁归去。
回首两岸云填,马嘶人语,况青楼日暮。海宇无风波不动,遥望高帆行处。
缓带轻裘,葛巾道履,有良朋三五。江津徐步,夜深重会逆旅。
悄闻芗泽,恰露痕肌印。颗颗明珠细圆润。更鲛丝揾罢,麝粉糁馀,添得那、一种可人风韵。
试柴胡饮子,额角心窝,透了微微小娇病。春雪被池融,不耐郎偎,渐泛泛红潮腮晕。
正好倩、柔荑手摩挲,便滑腻如酥,暖香成阵。
王子析(xī)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yáo)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微言透彻秋毫。
马上要回归布山去隐居,逸兴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几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瑶草会衰歇吗?
我也很想去隐居,屡屡梦见松间云月。
你傲然独往,长啸着开劈岩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芜,石道上都长满蔷薇。
冬天来到的时候,我会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戏鹤,风雨相依。
参考资料:
1、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析道论:析,分也,解也。道论,即道家之经论。微言:精妙之论。秋毫:谓精微之理。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亦泛指珍异之草。
这首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四句组(“”)以“毫”、“高”为韵,是全诗的起首,“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介绍王山人并对友人才干的赞赏跃然纸上;“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叙事说友人要归布山了;第二个四句(“”)改以“歇”、“月”为韵,是承接前一组诗,“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言对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几天;“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说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种隐居生活;第三个四句(“”)又改以“扉”、“薇”为韵,是诗意起了转折,诗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语间满是向往;最后一个二句(“”)和上一组诗一样,也以“依”为韵,“岁晚来相依”以讲述自己的愿望结束全诗,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诗开头的起句到最后的结句,从述说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样,诗人的思想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朋友离别而去,李白有着浓浓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但只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把万语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寻味。虽然是赠别,却无凄凉之味。“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诗人很直接的表达了向往隐居和求仙访道的生活。并据记载李白于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隐于徂徕山,这首诗题中之“王山人归布山”,并说“我心亦怀归”、“岁晚来相依”不谋而合。
这首赠别诗,虽有别离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哀而不伤”,这也是盛唐“酬应体”五古的一个特点,离别之际,他们或许会有些伤感,但是不会沉沦其中。
秦鹿横飞六国残,狐鸣篝火亦登坛;留侯若也归强楚,更有何人解「报韩?」
我昔闻痴翁,已及三十年。不知翁为人,名痴胡其然。
痴本性不慧,朦朣百不便。今年阖闾城,握手在市廛。
角巾摺软罗,腰带敝帛缠。短屦草猎猎,长袖云翩翩。
温慰未通语,辄歌沈醉篇。拉翁黄公垆,买酒醉圣贤。
却杯不事饮,莫与痴为缘。我谓痴所发,必恃酒为权。
无酒痴不成,痴酒不可偏。云痴岂假酒,假酒痴不全。
我痴抱混沌,七窍莫我穿。若谓酒使我,良马亦俟鞭。
人以黠教我,我自信痴蝉。人以嗤我画,我画师痴虔。
手探夹袋中,出具置我前。水墨乃从事,惨澹开云烟。
大幅及小幅,纸影弥山川。图成赘言句,草次亦及玄。
市上诸小儿,惊骇谓之仙。清虚结簪衲,莺花亦留连。
要去不掉头,急急箭脱弦。无慕豪富门,脚版如铁坚。
此翁所以痴,以故囊无钱。于人有雌黄,常在口角边。
于人有孝义,记注一大编。此翁不痴者,人焉得知焉。
吴人多痴呆,翁岂吴人传。翁云我吴产,此病知莫痊。
我生迨八旬,落魄如风颠。不知人所毁,亦不求人怜。
种竹欲借地,买书常卖田。蓬蓬被白发,咄咄书青天。
我颠与翁痴,痴颠相比肩。约为老兄弟,逍遥觅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