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江湖气未消,欲将长剑倚云霄。十年几作登楼梦,一笑元非折简招。
枥下尽馀宛騕袅,军中谁是霍嫖姚。浩歌一曲指归路,白鹤城西又晚潮。
猜你喜欢
过雨溪山十信明,乍晴风日一番清。
白鸥池沼菰蒲影,红枣村虚鸡犬声。
囱食坐曹良媿死,囊衣行部亦劳生。
不堪有七今成九,伧父年来老更伧。
晚植蕙兰称赏心,疏茎密叶翠阴阴。倚琴香扑朱弦蔼,充袂芳传岁月深。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雾里江船渡,风前径竹斜。
寒鱼依密藻,宿鹭起圆沙。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
盈头花草。又见双文了。说道今朝天气好。斜倚画阑浓笑。
多情谁似东风。飘然直度帘栊。吹出几重衫影,淡黄轻绿殷红。
初余抚奇节,赏事弥穿峦。
幽跻几屐换,豪饮百榼乾。
讵知中年至,况复行路难。
林谷深且窈,岩岫绕复攒。
丛疑熊豹伏,穴惴龙蛇蟠。
昼雨已冥冥,夕云亦漫漫。
升高躬易危,居卑心所安。
萧萧岂不陋,英集聊相欢。
东篱献初华,西风被峨冠。
泛泛茱萸觞,落落苜蓿盘。
接此造极谈,胜彼登峰观。
终然有深怀,悠哉发长叹。
泰华采香雪,小山访遗丹。
凭谁吹玉箫,云外呼青鸾。
五色承朝日,晖晖黼黻衣。朝随黄鹤去,暮逐玉龙飞。
欲知栖息处,长是恋金扉。
夜深归客依筇(qióng)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g)。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1、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241
筇: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土塍:田间的土埂。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