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臣思国计,望屋急军前。多取难因岁,三征不问田。
为都皆可去,署考孰能先。勉语沟中瘠,扶疮向朴鞭。
猜你喜欢
东风吹绿垂杨枝,摇烟飏日轻如丝。幽鸟飞来立枝上,金眸苍羽标格奇。
慧性还能学人语,花外时闻数声度。好音拟奏蓬莱宫,雕笼鹦鹉休相妒。
堂构低开万仞峰,我来选胜一扶筇。荒台寂寞悲邹浩,断碣徘徊认李邕。
巨麓深阴寒白石,寺门斜照乱青松。苍茫欲共山灵语,湖海何年起卧龙。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乍看檐溜歇崇朝,曲曲回廊傍小桥。岸草萋萋春已尽,池荷脉脉涨难消。
风回波影依前皱,雨过花容分外娇。迢递湿云犹未去,阶前积水渍芭蕉。
水生远岸折蒲芽,春色骎骎染物华。
伎{作右换养}一诗安老草,眵昏两眼眩空花。
楼分古柳烟光薄,桥倚青帘日影斜。
此药未知谁可共,隔篱独许钓鱼家。
千峰乱历岐山青,秋天怅望开翠屏。乾坤何处下鸣鸟,野人漫谓山鸡形。
姬公召伯日以远,世道江河几流转。生绡数尺悬我前,万古愁怀一消遣。
南溪之上桐树林,君家楼高溪水深。而翁登我歌且啸,有招不来伤我心。
君游江湖倘奇遇,黄陵庙下舟曾住。云隐苍梧柰望何,独有东流可分付。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shū)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jiǒng)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
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一路上细雨萧疏,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
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
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
参考资料:
1、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
2、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
3、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
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
修竹寺:长着修长竹子的佛寺。落花村:飘落花朵的村子。
酒薄:酒味淡薄。迥:远。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故山:故乡。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