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雁啼莺向晚闻,江空烟净酒微醺。不须远望怜芳草,更与高歌落海云。
猜你喜欢
春风一夜到衡(héng)阳,楚水燕(yān)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一夜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雁儿盘算着路程,准备立刻从楚水边飞回燕山旁。
不要怪我春天一来就要回去,江南虽好,却是他乡!
参考资料:
1、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98
2、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07
衡阳:今属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势如大雁回旋,名回雁峰。相传北来的大睚到此不再南飞,遇春飞回北方。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战国时,楚国占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区,这里言楚,即指江南。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从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由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咏雁的诗通常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诗歌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诗人一开章就说“春风一夜到衡阳”,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从冬到春的岁序交替。乍看起来,好像有悖于常理,仔细一琢磨,这洋溢着人们对暖风乍至、大地春回的轻松喜悦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雁儿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因而对此特别敏感,暖风初至,便喜不自胜。
第二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雁并不是因此赢得舒缓喘息的时机,而是产生急切离开的归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准备立刻从楚水之畔飞回燕山之旁。这一层跳跃,写出大雁归心的急切,可说是“闻风而动”,绝无犹豫。“楚”,当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燕”,却是寒冷的北国,山水互文见义,正说明从南到北,这中间,要经历千山万水。“万里长”显示了大雁征程的遥远。而此时的江南,春色佳丽,正好流连。对此,人们心头困惑自然转化为对大雁的质疑,不但诗人要“怪”,连读者也要“怪”。
后两句当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诗人用托物咏怀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闽侯县人,江南本来就是他的故乡,他却说“江南虽好是他乡”,由此看来,诗中的“楚水”、“江南”并非确指某个地域或方位,只不过是一种借代性的语句,指的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朝堂。因而本诗的主题不是表现对故乡的执着的爱,而是表现了诗人想辞官归隐、遁迹林泉,寻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意趣。
本诗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取向不同,不写秋雁南归,寄托羁宦北方的士大夫对南方乡土的思念,而是写春雁,在春风吹到衡阳时,不计从“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程途之苦,坚决要回艰苦的北方去。诗旨不在于区别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现不留恋温柔富贵的官场,甘愿终老田园过吟啸自得的清高日子。
诗歌四句的结构,从弃优就劣这一违背常情的举动,引出疑问,而后归结到全诗的中心,有助于将主题表现得更鲜明,艺术手法上从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惊诧后再以拟人的口吻亮底,加强了艺术效果。
望京楼上望,望久思踟躇。
境土连江徼,人家匝海隅。
隔山川隐映,近郭水萦纡。
雨过风腥槛,潮来岸浸芦。
力荡横空万斛舟,一函酬唱纪川游。篇篇秀润东南竹,落落珠玑小大邹。
人物百年同富寿,客怀千里梦逡遒。主人合作鲸川楫,无奈高情寄一邱。
汉家武皇帝,爱杀李夫人。蛾眉向黄泉,龙颜动悲辛。
偶泛翔禽舟,赤日方西倾。云惨昆明池,风激牵牛津。
妙曲摇帝笔,哀蝉胜阳春。罗袂悄无声,玉墀生素尘。
虚房空寂寞,落叶依霜扃。清歌发皓齿,左右皆沾巾。
命点龙膏灯,因进洪梁酒。满斟文螺卮,红颜出纤手。
饮罢卧延凉,夫人来其傍。脉脉无一语,但授蘅芜香。
寝回对明月,凄然痛欲绝。如何琥珀枕,奇香犹不歇。
欲睹如花容,此愿那能灭。乃告李少君,历历肺肝陈。
楼船浮暗海,青石怀潜英。千人升紫云,四五归皇庭。
十年得一石,刻似夫人形。置诸纱幕中,顾盼宛如生。
遂祀灵梦台,朝夕通精诚。
秋日郊墟兴转彺,马蹄随处晚花香。断云低映楼台湿,细雨新生枕簟凉。
路杳八千长作客,年过四十尚为郎。相逢且尽杯中物,摇落天涯醉是乡。
酥手频频劝酒杯,卿卿醉了语痴痴。深深心事少人知。
归去三更添寂寞,愁来一叹是伤悲。春风春雨几时回?
李白嶔崎历落,嵇康潦倒粗疏。
生世当行所乐,巢山喜遂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