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家文史在,儒服尚支持。远别新婚后,孤征岁暮时。
风霜江路险,音信楚天迟。君见梅花发,还应寄所思。
猜你喜欢
妾有罗衣裳(shang),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zhuó)。
我有一件轻罗质地的衣裳,还是秦王在世的时候制作。
多少次在春风中翩然起舞,秋季到来天凉不能再穿着。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罗衣裳: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这里泛指古代君王,非确指。
著:穿。
这首诗很像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
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向来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白居易《缭绫》)。可见这里有许多潜台词的。刘禹锡的《秋扇词》,可以作这两句诗的注脚:“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可见诗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这首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此诗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主家租入有常规,十月开仓不许违。占得头筹先众了,绕身红綵送将归。
夙昔抱奇志,取友周四方。远游阻风尘,隐思郁衷肠。
羞以麋鹿性,缀兹鸳鹭行。三年去复还,同省皆望郎。
刘侯交最久,德履金玉相。佩琼矫众嫭,制荷耿孤芳。
暂寄锦衾直,倚登白玉堂。忽以刺郡请,翻然整归装。
安舆拥鹤发,怀绶荣锦乡。那知槜李城,骑竹喧道傍。
矫首候鸣驺,如渴须饮浆。紫禁屡入对,从前几封章。
肯袖活国手,春畴课耕桑。纳约易为入,公宁久回翔。
熟看气弘毅,致远可易量。蹇我归未能,迟留重惭惶。
亦思丐一麾,庶以毫发偿。乐莫乐心知,执手歌慷慨。
安得飞霞佩,云霄相颉颃。
鳷鹊曾将喜信来,奇祥昨夜出珠胎。一枝始得龙孙贵,万里看成骥子材。
道路笑临诗首首,庭帏欢上酒杯杯。风吹消息归江国,老稚应须眼为开。
西风催唱异乡歌,客里光阴一霎那。何处不毛烟瘴重,今宵无翳月明多。
天香朗散霏金粟,秋色平分划绛河。闻说琼楼寒更甚,且将水调学东坡。
闻道蓝田辋口庄,欹湖前日具飞航。李膺定巳回仙棹,王绩无由入醉乡。
薄宦系人如坐井,穷愁染鬓欲成霜。早知上界多官府,只向人间作酒狂。
青鞋访云水,僧馔饫茭蒲。落拓人谁识,迂愚世所无。
鴳鹏从物化,牛马任人呼。世事何须问,诸公在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