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里嵌天光,四围是积铁。我从壁上行,盘空数十折。
嵯岈千丈峰,突如云出穴。猿猱失攀援,鹰隼愁飞越。
堂堂贾中丞,手持天上节。纵火烧砯崖,横腰凿一缺。
怪石当人头,补天悬破裂。赪霞飞不去,丹嶂扪犹热。
飞瀑溅石梁,浪花冻成雪。流为百丈潭,无风自澄彻。
山回人亦转,划然风景别。岁晚行路难,吁嗟心兀兀。
猜你喜欢
入栈苦厌山,兹碥更椒诡。根蟠地络深,势逼天阙咫。
削成无寸肤,壁立斗奇伟。落落若棋布,叠叠肖丸累。
节节蚩尤骨,歧歧巨灵指。悬出突监脑,矗立不受趾。
岖嵚泻瀑泉,奔腾入涧水。飞雪洒山椒,震雷殷地底。
然犀不敢照,夔蝄恐惊起。鞭影已入云,喧声犹在耳。
参错瞻前峰,万仞复碨礌。
榜人识江路,挂席从宵征。莫辨洲渚状,但闻风波惊。阴云正飘飖,落月无光晶。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何时达遥夜,伫见初日明。
栽匀明日问青黄,惜水脩塍意更忙。少候根中新叶出,又看晴雨验朝阳。
鲁客抱白鹤(hè),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pān)。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接下来是“”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四山松影罨城庐,一路泉声曳笋舆。南郭堞横青黛里,北亭觞尽白头余。
几人下马寻秋草,当日谭龙已索居。太息荆坡无恙在,未应竟自付樵渔。
沽酒维舟沛上回,泗亭踯躅更衔杯。共传此处瞻王气,不谓清时陋汉才。
禾黍漫荒戏马地,烟云长护歌风台。金舆玉辇无消息,瓦落垣摧燕雀哀。
沉痾矌十旬,还过直城闉。老马犹知路,羸童欲怕人。
久隳三径计,更强百年身。许国将何力,空生衣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