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莺如梦送归艎,日子平分夜未央。
愿取鸳鸯湖里水,酿成春酒寄花尝。
猜你喜欢
桃李眩春昼,松柏傲霜时。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画斧河边瘴雾,叱驭关前险阻,马竭复人疲。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居之安,于胥乐,咏而归。毡裘鴂舌成市,书史俨相围。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未听杜鹃啼。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
剑佩飘然江海东,世家犹得仰遗风。浮生浩渺形骸外,往事繁华梦寐中。
栗里久闻陶靖节,草堂还忆杜陵翁。物情滚滚如流水,今古谁论出处同。
连江炮火射云间,效力疆场不畏难。两载家书难屡达,可怜久战未归还。
云房杯酒坐闲身,白首相知感慨新。庑下梁鸿谁共语,楼头王粲尚依人。
青山有梦常为客,黄鸟无言自送春。归舫吴门樱笋熟,柳花风起石湖滨。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cōng)。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lǔ)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chóu)怅(chàng),看取宝刀雄!
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铁骢。
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
虏障在燕支之北,长安在太白之东。
离别时不要难过,看取宝刀称雄。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高适岑参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1页
骢:指黑色的骏马。
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惆怅:失意、难过。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指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汉代李陵与匈奴交战的遮虏障远在燕支山之北,而李侍御所赴的安西则更在此之外。此句上承“金鞭”句、“功名”句;对句指李侍御家室亲友所在之地——太白峰东的长安。这句上承“行子”句、“心事”句,虽不明言心事,而心事自含其中。“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但“功名万里外”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征人挥鞭直指前路。这一联只列地名,不直接书事言情,而情、事俱含其中。
尾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出山尘土入山云,斫尽青山几担春。便是会稽乘五马,也应羞见后车人。
吾家谓侄非常儿,自幼读书尝下帷。
平居事母尽孝道,力供子职曾无违。
辛勤农亩三十载,顿立门户成家肥。
耻同流俗事骄吝,好贤乐业常怡怡。
闻人急难知在己,见义踊跃无不为。
造桥砌路未为德,折券释逋未足奇。
究其存心用意处,尤在邑人艰食时。
此邑山多土田少,民贫自昔难支持。
其间岁收数百斛,已为富室他可知。
况复今年苦亢旱,州里远近咸告饥。
田畴弥望总如燎,细民未免俱流移。
纵使人能保常产,亦复有甑无米炊。
虽幸朝家行赈济,正恐未能遍群黎。
往往倾村走山谷,荷锄掘地寻蕨萁。
取根为粉虽可饱,食之既久人亦羸。
春来必至生疫疠,死填沟壑夫何疑。
吾侄见之轸忧恻,首议倡率输家赀。
既捐青蚨二百万,犹恨籴贵难疗饥。
庾中仅存二千石,一旦倾倒尽散之。
此心但欲济隣里,身外浮名非所希。
吁嗟薄俗务贫鄙,计较升斗争刀锥。
徒知富有可润屋,岂虑人怨亲戚离。
有如吾侄为此举,吾乡自古应亦稀。
小惠所施固未博,风义自足洗浇漓。
傥使人人皆若尔,千里岂复忧馁时。
第愿吾侄广此意,所为尽从今日推。
阴功在人天心报,会俾尔寿膺繁禧。
梓里遗芳传未艾,世有子孙攀桂枝。
岂惟同里共歆艳,亦使吾侄增光辉。
老夫无以示旌劝,聊为吾侄题此诗。